"秋水芦花一片明":秋天的水面波光粼粼,芦花在水边一片明亮,
"难同鹰隼共功名":猎犬难以像鹰隼那样在天空搏击,建立功名。
# 隼: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逐禽兔。
"樯边饭饱垂头睡":它在桅杆边吃饱后便垂头大睡,
# 樯:桅杆。
"也似英雄髀肉生":那模样,就好似久不征战、髀肉复生的英雄。
# 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清代诗人
宋琬(1614~1673?),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宋琬诗在清初颇有名,钱谦益称之为“诗人之雄”,王士祯将他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其诗作前期以感时伤事、暗寓故国之思为主,中期多激楚之音,后期以写哀为主,感愤苍凉。沈德潜以“雄健磊落”概括其诗风格。《写哀》《狱中对月》《晨星叹》《埋忧》《听钟鸣》《悲落叶》等为其佳篇。著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舟边秋水芦花之景,借猎犬饱食垂头而睡,以“英雄髀肉生”的典故,表达了对猎犬空有才能却不得施展的感慨,暗讽了世间有才之士被埋没、无法建立功业的现实。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秋水芦花一片明”,描绘出金风送爽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的澄澈空明之景。这本是充满生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画面,却反衬出猎犬被困舟中的落寞与无奈,以明丽之景烘托哀愁之情,为后文抒情蓄势。用典:“也似英雄髀肉生”,借用刘备“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的典故。诗人以猎犬自比,借猎犬饱食昏睡导致体型变化,暗喻自己如同英雄般,才能在无所作为中消磨,抒发了内心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难同鹰隼共功名”,将猎犬与鹰隼进行对比。在适合狩猎的秋季,鹰隼能展翅凌空、下攫狐兔建立功名,而猎犬却被困舟中,无法施展追捕猎物的本领。通过二者对比,凸显猎犬的英雄无用武之地,以此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秋水芦花一片明”,此句点明时令与环境。在金风送爽的秋季,秋水泛白,芦花似雪,“一片明”营造出澄澈空明之境,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般开阔。这明丽之景,本是万物活跃的时节,却反衬出猎犬被困舟中的落寞,以乐景写哀情,为后文抒情蓄势,暗示猎犬虽处美好环境,却难展身手。“难同鹰隼共功名”,将猎犬与鹰隼对比。秋天本是狩猎好时节,鹰隼凌空捕兔立功,而猎犬却被困舟中。即便它有追捕猎物的能力,却因所处环境限制,无法与鹰隼一样建立功名,生动展现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深刻表达诗人对自身或类似人才怀才不遇的感慨。“樯边饭饱垂头睡”,正面刻画猎犬状态。它饱食之后,无所事事,只能在桅杆边垂头昏睡。“饱食”“垂头睡”这些细节,描绘出猎犬的慵懒与孤寂失意,为尾句抒情做铺垫,让读者更能体会其才能被闲置的悲哀,也进一步强化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共鸣。“也似英雄髀肉生”,巧用刘备典故。刘备见自己髀肉复生,感叹久不征战,时光虚耗。此处诗人以猎犬自比,借猎犬饱食昏睡致体型变化,抒发自己才能消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表面写犬,实则抒己,以风趣笔墨寄寓深沉感慨,将英豪被压抑的愤懑抒发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独特结构,一、三句绘景,二、四句抒情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衬。笔调看似诙谐,实则寄寓深远感慨,借凄清激越之韵,将英豪遭抑的愤懑宣泄得酣畅淋漓。邓之诚评:“琬才名早显,奈何仕途多舛,1650至1662年(顺治七年至康熙元年)两遭诬告,陷牢狱困顿。十年后再任蜀臬,又经波折,终因入觐逝于京师。其生平顺少逆多,诗作遂满溢悲苦。”王文澜于诗末批注:“借题寄意,可知此翁胸臆间郁积块垒。”均为切中肯綮之论。
上一篇:清·谈迁《广陵》
下一篇:清·乾隆《再游龙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