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时命将定条枝":趁着有利的时机,任命将领去平定伊犁,
"天佑人归捷报驰":上天庇佑,人心归附,胜利的捷报迅速飞驰而来。
"无战有征安绝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斗,凭借着有策略的征讨就使边疆绝远之地得以安定,
"壶浆箪食迎王师":百姓们拿着壶盛着浆、用竹筐盛着饭食来迎接朝廷的军队。
# 王师:据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等奏称大兵至伊犁部众持羊酒迎犒者络绎载道妇孺欢呼如出水火自出师以来无血刃遗镞之劳敉边扫穴实古所未有。
"两朝缔构敢石继":清朝继承了前代开拓经营边疆的事业,怎敢不坚定地继续下去,
"百世宁绥有所思":对于边疆地区能够长治久安、世代太平,我有着深深的思考与期许。
"好雨优霑王宇拓":好雨广泛地滋润着国家的疆土,象征着国家福泽深厚、疆域不断拓展,
"敬心那为慰心移":我恭敬的心怎会因为一时的安慰而改变(即会一直保持谨慎和勤勉)。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事诗。介绍了朝廷乘时命将平定伊犁(条枝在此可理解为泛指边疆地区,以伊犁事件为代表)这一事件,描绘了军队出征顺利、捷报迅速传来的情景,以及边疆百姓箪食壶浆欢迎王师的画面,体现了朝廷以和平手段安定边疆的智慧与策略,表达了对前朝功绩的继承之意、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期许,还有因边疆平定、土地拓展、百姓安居而心生欣慰,且慰心之情坚定不移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好雨优沾土宇拓”此句将朝廷平定伊犁、使边疆得以安定拓展这一事件比作一场“好雨”。“好雨”通常具有滋润万物、带来生机与希望的特点。在这里,诗人把朝廷的军事行动及成果类比为好雨,形象地说明了这场平定边疆的行动如同及时雨一般,给边疆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稳定,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让边疆的土地得以拓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这一功绩的肯定与欣慰之情。对比:“无战有征安绝域”与常规战争场景对比。“无战有征安绝域”描绘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策略和战争结果。常规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战斗、血雨腥风和巨大的破坏。而此句中“无战”表明在平定伊犁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激烈战斗,却通过“有征”(有目的的出征、采取恰当的策略)实现了安定边疆(安绝域)的目标。这种对比突出了朝廷用兵的智慧和谋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成果,展现出一种和平解决边疆问题的高明手段,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军事策略的赞赏。
3. 分段赏析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首联点明事件,顺应时势派遣将领出征伊犁,“乘时”体现决策的果断与时机把握之准。“天佑人归”将胜利归结于上天庇佑与人心所向,增添了胜利的必然性与神圣感,“捷报驰”生动描绘出捷报迅速传来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与激动。“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颔联描绘边疆安定场景。“无战有征”突出此次行动并非依靠大规模战争,而是以和平方式实现边疆安稳,彰显清朝军事行动的智慧与策略。“壶浆箪食迎王师”化用典故,生动展现出伊犁百姓对清军的热烈欢迎,体现出清朝统治得到边疆百姓的拥护。“两朝缔构敢石继,百世宁绥有所思”,颈联回顾历史,清朝继承前代边疆经营成果,继续巩固边疆,“敢石继”表明坚定继承的决心。“百世宁绥”则表达了对边疆地区长久安宁的美好期许,体现出乾隆皇帝作为统治者的长远眼光与责任感。“好雨优沾王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尾联将平定伊犁的胜利与国家祥瑞相联系,“好雨优沾”象征国家福泽深厚,边疆安定如同好雨滋润大地。“敬心那为慰心移”表达乾隆皇帝对上天的敬畏与感恩,胜利虽带来欣慰,但敬畏之心始终不变。
4. 作品点评
据诗后注释,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等奏报,清军抵达伊犁,当地部众主动持羊酒犒军,妇孺夹道欢呼。乾隆帝称此役“自出师以来无血刃遗镞之劳”,还将其与古代重大战役相较,凸显其“古所未有”的历史意义。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入直西苑》
下一篇:清·洪秀全《金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