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tài
lí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2
jué
xián
běn
zuò
sēng
hàn
gāo
tóng
jié
yòu
duō
néng
měi
dāng
xún
shěng
lín
huá
zhì
qín
qián
xiào
líng
dài
guī
chēng
shù
bǎi
nián
yuè
wèi
huáng
xīng
lián
fēi
tōng
biàn
fān
shǐ
使
yān
bīng
xìn
chéng

译文

崛起于民间何必嫌弃原本是僧人出身,如同汉高祖刘邦一样杰出且多才多能。每当外出巡视省察来到这华里之地,必定怀着勤恳虔诚的心意拜谒孝陵。一代的典章制度很值得称道建树,然而百年的礼乐教化却没来得及兴盛。唯独可惜恢复古制而不懂得通达变化,反而让燕地的军队有了可乘的叛乱之机。

逐句剖析

"崛起何嫌本做僧":崛起于民间何必嫌弃原本是僧人出身,

"汉高同杰又多能":如同汉高祖刘邦一样杰出且多才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每当外出巡视省察来到这华里之地,

"必致勤虔谒孝陵":必定怀着勤恳虔诚的心意拜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一代的典章制度很值得称道建树,

"百年礼乐未遑兴":然而百年的礼乐教化却没来得及兴盛。

"独怜复古非通变":唯独可惜恢复古制而不懂得通达变化,

"翻使燕兵衅可乘":反而让燕地的军队有了可乘的叛乱之机。

# 翻使燕兵衅可乘:旧注:尝谓太祖以建文为太孙及分封诸子岂非欲复古而翻以致祸使择贤而即立成祖且不分封岂有靖难之事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明太祖陵》是清乾隆帝弘历于辛未年(1751年)南巡期间拜谒明孝陵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记述了皇帝巡视江南期间专程拜谒明孝陵的经过,表达了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敬重之情。前四句写亲临南京、祭奠前朝开国皇帝的仪式,体现清朝统治者对前明政权的尊重态度;后四句则通过对比历代兴衰,强调治国不能单凭地势险要,而要以德政为本的治国理念。全诗语言庄重典雅,既展现了帝王气度,又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君主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谒明太祖陵》是清乾隆帝弘历所作。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江宁府(今南京),每次均前往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寝)拜谒,并行三拜九叩之礼,以此彰显对前朝帝王陵寝的尊重与保护,这一礼仪效仿了康熙帝。在六次谒陵中,乾隆帝共创作五首谒陵诗(第二次南巡未题诗),其中第三次南巡于乾隆乙酉年拜谒明孝陵时,便写下了这首《谒明太祖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歌借拜谒明孝陵之事,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崛起的历程与才能,表达了对明太祖的敬意,同时反思了明朝初年的政治决策,体现了乾隆帝对前朝的尊重以及对陵寝保护的重视。

2. 分段赏析

首联“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破世俗偏见,直言太祖崛起民间、曾为僧人不足嫌,比之汉高祖,赞其杰且多才,肯定出身微贱而功业不凡,抬高其历史地位,显大气公允。颔联“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写自身巡省到南京一带,总会虔诚拜谒孝陵,通过行为描写流露对明太祖的敬重,也暗含对前朝开国君主的认可。颈联“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客观评价明太祖功绩与局限,肯定其奠定一代规模的建树,同时指出明朝百年间礼乐教化未能充分兴盛的缺憾,评价中肯务实。尾联“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指出明朝政治失误,惋惜明太祖复古而不知变通的做法,认为这反而让燕兵有了可乘之机引发战乱,以议论收束,点明历史教训,体现对前朝历史的深刻反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李沂《重过金陵》

下一篇:清·袁枚《听诗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