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小儿女":渔户家的小女儿,
"见郎娇不避":见到年轻男子时,娇憨地不躲避。
"日暮并舟归":天色将晚时,把船并排划回家,
"鸬鹚方晒翅":鸬鹚正展开翅膀晾晒。
# 鸬鹚: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1. 分段赏析
“渔家小儿女”:此句开篇点题,简洁直白地将主角,即渔家的小女儿引入读者视野。“渔家”一词,点明女孩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水上渔村,那里的生活质朴自然,也孕育出了她独特的性格。这简单的三个字,为整首诗奠定了乡村渔家的生活基调,让人对接下来女孩的故事充满期待。“见郎娇不避”:这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渔家小女孩纯真娇憨的形象。在传统观念里,未出阁的少女面对陌生男子往往会羞涩躲避,但这位渔家小女儿却不同。她见到年轻男子时,毫无忸怩之态,大大方方地展现出自己的娇俏模样。这种“不避”并非不知礼数,而是源于渔家儿女在广阔自然环境中成长,养成的率真天性,少了深闺女子的含蓄内敛,诗人寥寥数语,便将渔家女孩独特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日暮并舟归”: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晚,“日暮”点明时间。此时,画面中出现了变化,小女儿和“郎”一同划船回家,船只并排而行。“并舟归”描绘出两人在劳作一天后,结伴而归的情景,暗示着他们之间或许有着某种亲密关系,可能是青梅竹马,也可能是恋人。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纽带,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氛围。“鸬鹚方晒翅”:诗的结尾别具一格,将视角从人物转向了鸬鹚。在渔家生活中,鸬鹚是捕鱼的好帮手。忙碌一天后,鸬鹚也结束了捕鱼工作,正站在船边晾晒着翅膀。这一画面不仅是对渔家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写照,与前文人物的活动相呼应,构成一幅完整的渔村日暮归舟图;而且以静衬动,鸬鹚的闲适状态与人物归家的动态相互映衬,更凸显出整个场景的和谐自然,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上一篇:清·王士祯《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