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táng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2
míng
chuí
hóng
fàn
piān
gōng
zōng
shēn
jiān
sān
cháo
hòu
xìng
shuāng
wén
zhì
chū
kāi
dài
quán
bāo
mào
jīn
kàn
zhì
zhì
gàn
xiāo
wéi
shì
qián
qián
fèng
shí
huì
chūn
xīn
duō
shōu
xiǎn
huǎn
juān

译文

广施恩赐的名声永垂于《洪范》篇章,祖先的功绩与德行已由我肩负在身。历经三朝深蒙皇恩,文治更添增益,年届八旬刚至,五代同堂齐全圆满。如今看那家族枝繁叶茂,秩序井然,从早到晚唯有勤勉,不敢懈怠松闲。顺应时节广施恩惠,正合春日良辰,欣喜遇上丰收之年,赋税减免很少拖延。

逐句剖析

"敷锡名垂洪范篇":广施恩赐的名声永垂于《洪范》篇章,

"祖功宗德已身肩":祖先的功绩与德行已由我肩负在身。

"三朝厚幸双文益":历经三朝深蒙皇恩,文治更添增益,

"八帙初开五代全":年届八旬刚至,五代同堂齐全圆满。

"苞茂即今看秩秩":如今看那家族枝繁叶茂,秩序井然,

"旰宵惟是励乾乾":从早到晚唯有勤勉,不敢懈怠松闲。

# 惟:一作唯。

"奉时布惠宜春日":顺应时节广施恩惠,正合春日良辰,

"欣遇多收鲜缓蠲":欣喜遇上丰收之年,赋税减免很少拖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福五代堂题句》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点明“五福”源自《洪范》,表达自身肩负祖功宗德的重任;“三朝厚幸双文益,八帙初开五代全”写历经三朝,幸得文治成果,且八十岁迎来五代同堂的盛景。后四句“苞茂即今看秩秩,旰宵唯是励乾乾。奉时布惠宜春日,欣遇多收鲜缓蠲”,展现当下繁荣,表明自己仍日夜勤勉,在春日适时施惠,因丰收而欣慰。全诗尽显乾隆对家族昌盛的感慨,以及身为帝王对治国理政的坚持,体现其对自身使命的担当与对盛世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目前有两个关于创作时间的记载:一个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当时乾隆皇帝虽然将皇位传给了嘉庆帝,但仍实际掌握政权;另一个是嘉庆元年(1796年),这时已是乾隆晚年的统治时期。两个版本都以“五福五代”为主要意象,展现了不同时期乾隆皇帝的心境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帝王家国情怀诗。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自身健康的欣慰之情、对政局稳定与农业丰收的关切之意、传位嘉庆后仍沿用乾隆年号的复杂心绪,同时体现了其对祖功宗德传承的重视、家族五代同堂繁荣的珍视,以及对春日惠民政策推行与勤政治国理念的倡导。

2. 分段赏析

首联“敷锡名垂洪范篇,祖功宗德已身肩”以《尚书·洪范》起笔,“敷锡”意为广泛赐予,这里指祖先的恩泽被载入经典、名垂后世;“已身肩”则直接点明自己继承了祖先的功绩与德行,责任在肩,既呼应“五代堂”的家族传承,又暗含对祖先的追念。颔联“三朝厚幸双文益,八帙初开五代全”承接上文,进一步展开。“三朝”或指乾隆历经的治世阶段,“厚幸”强调自己身处盛世的幸运;“双文益”可能指文化方面的增益,体现对文教的重视。“八帙初开”即刚满八十岁,“五代全”则点出家族五代同堂的圆满,用具体的年龄与家族状态,凸显“福”的具象化。颈联“苞茂即今看秩秩,旰宵惟是励乾乾”由家族转向治国。“苞茂”本指树木枝叶茂盛,此处比喻国运昌隆、家族兴盛;“秩秩”形容有序兴盛之貌,可见对当下盛景的满意。“旰宵”指早晚,“乾乾”出自《周易》“君子终日乾乾”,意为勤勉不懈,这句强调自己日夜不敢懈怠,以勤政回应家族与国家的“福”。尾联“奉时布惠宜春日,欣遇多收鲜缓蠲”落脚于施政。“奉时布惠”指顺应时节施行恩惠,“宜春日”既合春季万物生长的时令,也暗含对百姓的关怀;“多收鲜缓蠲”是说因丰收而能及时减免赋税,让百姓切实受益,体现“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采用工整的七言对仗形式,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王朝的命运轨迹相互交织来展开叙述。两个版本的诗里都用到了“箕畴”这一典故(源自《尚书》中记载的治国纲领内容),以此来强化政权传承的延续性;诗中“来孙”这一意象与“八帙初开五代全”的具体表述,则共同描绘出帝王家族子孙繁衍、世代兴盛的祥瑞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怨王孙 七夕》

下一篇:清·朱彝尊《洞仙歌·三竿日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