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凄灯暗眠还起":竹席透凉油灯昏暗,躺下后又起来,
"清商几处催发":只听凄清的秋声从好几处急切地响起。
# 清商:原为古五音之一。此处指秋风。
"碎竹虚廊":破碎的竹枝在无人的走廊旁晃动,
"枯莲浅渚":枯黄的荷叶在浅浅的水边摇曳,
"不辨声来何叶":真不知这秋声来自何叶。
"桐飙又接":秋风又起。
# 飙:泛指“风”。
"尽吹入潘郎":尽吹向早衰的潘郎,
# 潘郎:指晋潘岳。
"一簪愁发":一头花白的头发。
"已是难听":秋声已经令人听了难受,
"中宵无用怨离别":半夜三更不能再伤神去怨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蟋蟀还在哀怨凄切。
"玉窗挑锦倦":玉窗下刺绣的妇人疲倦了倚窗而睡,
"惊响檐铁":却又被檐间铁铃的省响惊觉。
# 檐铁:檐马。亦谓之风铃,风马儿。悬于檐下,风起则铮有声。
"漏断高城":高城的更漏声断断续续,
"钟疏野寺":野寺的钟声依稀可闻,
"遥送凉潮呜咽":又传来远处凉潮鸣咽。
"微吟渐怯":秋声如微微的呻吟已经渐渐地怯弱。
"讶篱豆花开":忽然又惊讶地发现,竹篱边的豆花已经开放,
"雨筛时节":就在这雨下如筛的季节。
"独自开门":独自打开房门,
"满庭都是月":只见皎洁的月色布满了庭院。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秋夜愁思的词作。描绘了秋夜中的各种声响,营造了凄清寂寥的秋夜氛围。全词以秋声为主线,抒发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对秋声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如“几处催发”写风声使人难于入睡,“虫声切切”写秋虫鸣声的急切,生动逼真地展现了秋声的特点。用典:“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潘郎”指晋人潘岳。他三十二岁时作《秋兴赋》,此处作者以潘岳自比,秋风尽吹向早衰的潘郎一头花白的头发,借潘岳早衰的形象,抒发自己面对秋声时的忧愁和时光易逝、功业未成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写词人独卧难眠,听到秋声而引发的愁思。“簟凄灯暗”营造出凄清的氛围,“碎竹虚廊”、“枯莲浅渚”等描写秋声的句子,既写实又富有诗意。“桐飙又接”三句,将自然声响与人的愁绪联系起来,构思巧妙。下阕“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进一步描写秋夜的各种声响。“玉窗挑锦倦”写人的慵懒,“惊响檐铁”写突然的声响,形成对比。“漏断高城”三句,将视野扩展到远方,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微吟渐怯”以下,写词人独对秋夜的感受,结尾“满庭都是月”将全词的愁思推向高潮,又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词由听觉感知秋声到视觉捕捉景象,再到引发思绪流动,刻画生动细腻,摹写逼真传神,使读者能随文字沉浸于秋夜情境中,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清·严遂成《龙泉关》
下一篇:清·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