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谓狂生本不狂":世人都说这位狂生其实并非狂妄之辈,
"漆身吞炭事何常":他如豫让般漆身毁容、吞炭失声,这般壮举岂是寻常?
"乱余宾客搜亡命":战乱之后,清廷宾客四处搜捕逃亡的抗清志士,
"赦后英雄耻故乡":即便朝廷赦免罪名,英雄仍以回归故乡为耻。
"宝剑尘封三尺水":三尺长剑被尘封闲置,剑身如秋水般的光芒黯淡,
"麻鞋寒踏九州霜":穿着麻鞋在寒冬中踏遍九州大地,足履沾满霜雪。
"随身一掬澜翻泪":随身相伴的是一捧翻涌如澜的泪水,
"不哭穷途哭战场":他并非为困窘境遇哭泣,而是为沦陷的战场痛哭流涕。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1. 分段赏析
首联“人谓狂生本不狂,漆身吞炭事何常”:以“狂生不狂”的悖论起笔,借“漆身吞炭”(豫让复仇典故)喻白耷山人抗清之志,暗示其行为源于家国大义,而非真“狂”,奠定悲壮基调。颔联“乱余宾客搜亡命,赦后英雄耻故乡”:直书明亡后白耷山人遭搜捕的流亡经历,及清廷赦免后“耻归故乡”的气节——耻于向新朝妥协,以“英雄”称之,暗含敬意。颈联“宝剑尘封三尺水,麻鞋寒踏九州霜”:用“宝剑尘封”象征壮志未酬,“麻鞵踏霜”描绘流亡艰辛,器物与行迹的对比,凸显英雄末路的苍凉。尾联“随身一掬澜翻泪,不哭穷途哭战场”:以“泪哭战场”收束,突破个人悲苦,将情感升华为对亡国之痛的哀悼,“不哭穷途”反照其超越个人命运的家国情怀,悲愤之情直击人心。
上一篇:清·项鸿祚《阮郎归·吴门寄家书》
下一篇:清·蒋春霖《渡江云·燕泥衔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