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作意吹杨柳":东风有意吹拂着杨柳,
# 东风:春风。
"绿到芜城第几桥":它把绿色吹到了芜城的第几座桥边呢?
# 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欲折一枝寄相忆":想要折下一枝杨柳寄给远方思念的人,
"隔江残笛雨萧萧":可隔着江水,只听到残笛声在雨中萧萧作响。
# 萧萧:一作潇潇。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友诗。描绘了诗人在东风吹绿杨柳的时节,因思念友人而欲折柳寄情,却因隔江风雨潇潇只能借残笛传意的情景,通过东风、杨柳、残笛等意象,营造出缥缈空茫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担忧之情,体现了诗人“神韵”诗风的含蓄蕴藉。
2. 写作手法
用典:“绿到芜城第几桥?”以疑问语气写"绿列芜城第几桥",表面似在探问扬州桥边杨柳的分布,实则借"芜城"(实指扬州)与"二十四桥"的典故,感慨满城柳色皆染离别之意,空灵的笔触中透着无可奈何的惆怅。寓情于景:“隔江残笛雨潇潇”诗人不直接写友人的孤独或自己的思念,而是通过“残笛”“雨幕”等景物,让读者自行联想友人在烟雨迷蒙中的处境,情感完全渗透于景物渲染的氛围中。情景交融:“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是现实中试图寄托思念的动作,“隔江”是真实的地理距离。“残笛雨潇潇”是想象中友人所处的场景,非眼前之景,却因思念之情而显得真实可感。现实的“情”驱动想象的“景”,想象的“景”又强化现实的“情”,虚实之间,情感在景物的烘托下更显深沉,景物在情感的投射下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构思新颖奇特。“东风吹杨柳”本是自然景象,常人多以欣赏视角观之,诗人却在其间嵌入“作意”(故意之意)一词,赋予东风以人的情志,暗透淡淡的怨意。为何诗人独独关注杨柳并寄寓愁绪?刘禹锡《杨柳枝》中“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恰可作答,以柳喻别情的传统意象在此得以呼应。次句紧承上文,深化怨情却不落直白,以疑问语气写“绿列芜城第几桥”,表面似在探问扬州桥边杨柳的分布,实则借“芜城”(实指扬州)与“二十四桥”的典故,感慨满城柳色皆染离别之意,空灵的笔触中透着无可奈何的惆怅。第三句笔锋一转,借汉代折柳寄别的习俗,直抒欲以柳枝寄托思念的心愿。此处看似平铺直叙,实则为末句蓄势——平淡的构思恰能反衬出结句的精妙。末句堪称诗眼,淋漓尽致展现诗人“神韵”诗风的精髓。以“隔江残笛雨潇潇”的想象之景收束全篇:长江南北的地理阻隔,叠加哀怨的残笛与凄清的雨声,既暗写友人陈伯玑身处的孤寂境况,又让读者从声景中联想其生活的困顿。这种以景结情的笔法,使彼此的相思之情若隐若现,全诗意境随之迈向缥缈空茫的高远之境,与黄庭坚《寄黄几复》“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的留白艺术异曲同工。
4. 作品点评
全诗意境幽远深邃,情感含蓄深沉,韵味绵长不绝,典故化用浑然天成,堪称难得的佳作。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寄寓于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中,使深沉的情思与清丽优美的景致浑然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 除“相忆”二字略透消息外,纯用烘托,总不道著正事,真可以说是得司空图说神髓的佳作。
郑州大学教授何均地《清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陈维崧《岁暮杂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