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塘边血作磷":清水塘边有血色的红磷光闪烁,
"正阳门外马生尘":正阳门外的马奔跑过后抵起一片尘土。
"只应水月无新恨":皎白的月光下,没有什么新的仇恨了,
"且喜云山来故人":而且很欣喜的是隐居多年的老友来与我相聚。
"晴腊无如今日好":整个腊月都是晴天也不如今天好,
"闲游同是再生身":和朋友悠闲地游玩就好像重获新生。
"自伤白发空流浪":突然伤感自己年纪大了还在外面漂泊,
"一瓣香消泪满巾":点一炷香祈福,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
顾梦游(1599~1660)明末清初诗人。字与治,江宁(今江苏南江)人,一说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明副使顾英玉曾孙。崇祯十五年岁贡生。平生任侠好义,喜交结四方名士贤豪,入清以遗民终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国家覆灭以后漂泊在外,与好久不见的老友相聚后,回想起往日的时光,感叹自己一生飘零,命运坎坷,忍不住潸然泪下,表达了对个人际遇的伤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2. 分段赏析
首联“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清水塘边血作磷”,清水塘本应是清澈宁静之地,然而“血作磷”却打破了这种平静,给画面蒙上了一层恐怖、凄惨的色彩。这里的“血磷”可能暗示着战争、杀戮或者社会的黑暗动荡,是一种残酷现实的写照。“正阳门外马生尘”,正阳门是都城的城门,门外车马扬起灰尘,描绘出都城的热闹与繁华景象。但这种繁华与前面清水塘边的凄惨景象形成强烈反差,一边是暗藏的悲惨世界,一边是表面的喧嚣繁荣,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看似平静的表象下隐藏着诸多的苦难与不公。颔联“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此两句在情绪上有所转折。“只应水月无新恨”,水月常常被视为空灵、永恒的象征,在这里诗人认为水月应该没有新的愁恨。这是一种对自然之物的遐想,将自然之物与人间的情感愁恨作对比,暗示人间的愁恨不断。“且喜云山来故人”,“且喜”表达出一种欣慰的情绪,云山本是自然景物,“来故人”则把故人与云山联系起来,仿佛故人如同云山般带着一种宁静、美好的气息而来。这两句从对世事的悲叹转向在自然和友人关系中寻得的一丝慰藉,情绪上有了一种暂时的舒缓。颈联“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这两句进一步强调当下时光的美好。“晴腊无如今日好”,直接表明在晴朗的腊日里,没有比今日更好的时候了。“晴腊”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这种美好的时光不仅仅是天气上的适宜,更是一种心境上的体现。“闲游同是再生身”,“闲游”体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同是再生身”则把这种闲游的体验提升到如同获得新生一般的感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闲适生活的珍惜,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之感。尾联“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最后两句情绪急转直下。“自伤白发空流浪”,诗人看到自己的白发,不禁悲叹自己一生空自流浪。这里的“空”字充满了无奈和悔恨,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不满,感觉自己的一生没有着落,只是在世间漂泊。“一瓣香消泪满巾”,“一瓣香”可能象征着诗人的某种希望或者祈求,在香消之时,诗人的泪水沾满了巾帕。这两句将诗人内心的悲苦、对自己人生的失望以及对世事的无奈完全地宣泄出来,使整首诗在一种哀伤的情绪中结束。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