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赋皇都与帝都":曾经赋诗描写过皇都与帝都,
"若兹形胜古今无":像这般山河形胜的优势,古往今来都极为罕见。
"金迁元复其久矣":从金代迁都燕京(后为中都),到元代复建为大都,已有漫长岁月,
"明筑清修滋盛乎":明代修筑、清代修缮增建,让京城愈发繁盛。
"御园法宫诚富此":皇家园林和宫殿确实在此富集,
# 法宫:犹言法堂,指佛寺。
"返淳还朴益殷吾":(但治国更应)回归淳朴本真,让百姓富足、国家殷实。
"论成知过渊衷写":(我)写下这篇议论,反思执政中的不足(如自认“频兴工作”耗民力),
# 渊衷:真实的心意。
"更励聪听奕叶图":更期望后世子孙(奕叶)能保持清醒,广纳谏言,谋划长远国运。
# 奕叶:奕世,传续、接续,指国运长久,皇权永固。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曾赋皇都与帝都,若兹形胜古今无”:从内容主题看,开篇点明曾以诗赋赞皇都(京师),“若兹形胜”强调北京山河格局、人文气象的独特性,“古今无”以夸张修辞凸显其在历史长河中无可比拟的地位,奠定全诗对都城盛景礼赞的基调,语言简洁却尽显帝王对京师的推崇。“金迁元复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聚焦都城历史,“金迁元复”梳理金代迁都、元代复建的沿革,“明筑清修”续写明清对都城的营建,“滋盛乎”以疑问语气(实则肯定),突出经修缮增建后京城愈发繁盛,展现都城传承与发展,体现对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重视。“御园法宫诚富此,返淳还朴益殷吾”:“御园法宫”勾勒皇家苑囿、宫殿的富丽,是京城繁盛的缩影;“返淳还朴”笔锋一转,体现帝王治国理念——不满足于物质奢华,更追求政风、民生回归质朴本真,“益殷吾”落点于国家百姓的富足,彰显帝王视角的“文治”追求。“论成知过渊衷写,更励聪听奕叶图”:“论成知过”关联帝王自省(如乾隆作《知过论》反思执政),“渊衷写”是帝王内心思索的抒发;“励聪听”劝勉后世帝王广纳谏言,“奕叶图”寄望王朝世代传承、长治久安,从都城文化考述升维到治国传承,完成从景到理、从当下到未来的思想递进,尽显帝王诗歌“以诗载政”的特色。
下一篇:清·陈维崧《过冯唐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