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liǔ
shǒu

朝代:清作者:王士祯浏览量:3
qiū
lái
chù
zuì
xiāo
hún
cán
zhào
西
fēng
bái
xià
mén
chā
chí
chūn
yàn
yǐng
zhǐ
jīn
qiáo
cuì
wǎn
yān
hén
chóu
shēng
shàng
huáng
cōng
mèng
yuǎn
jiāng
nán
cūn
tīng
lín
fēng
sān
nòng
guān
āi
yuàn
zǒng
nán
lùn

译文

何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逐句剖析

"秋来何处最销魂":何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

# 秋来何处最销魂:“秋来”二句:以问答形式写南京秋柳最使人感伤。李白《杨叛儿》有“何许最关人,乌蹄白门柳”之句,为诗意所本。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北。

"残照西风白下门":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 白下门:指六朝古都南京。,残照:残阳。

"他日差池春燕影":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

# 他日差池春燕影:“他日”二句:写春日燕子在柳丝中穿翔,秋来柳枝在晚风中摇荡。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他日:以前。差池:参差不齐。

"只今憔悴晚烟痕":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 只今:如今。

"愁生陌上黄骢曲":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

# 愁生陌上黄骢曲:“愁生”二句:写流离丧乱之感。黄骢曲:《乐府杂录》:“黄骢叠,唐太宗定中原所乘马,征辽马毙,上叹息,命乐工撰此曲。”乌夜村: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乌。”徐夔注:海盐南三里有乌夜村。

"梦远江南乌夜村":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莫听临风三弄笛":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

# 莫听临风三弄笛:“莫听”二句:也用有关杨柳的典故,以写别离、飘泊之事。

"玉关哀怨总难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 难论:难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柳四首(其一)》是清代诗人王士祯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组诗的其中一首。此诗聚焦于秋柳的摇落与憔悴之态,借景抒情,抒发了对良辰易逝、美景不再的深沉感叹。整首诗用词精巧,辞藻华丽且妍美,诗句工整规范,雕琢细腻。在用典方面,更是精妙入微,不着痕迹。诗中的意象灵动跳脱,营造出一种高雅超逸的神韵,尽显风华,故而成为当时备受赞誉的绝唱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柳四首(其一)》是清代诗人王士祯所作,是组诗的其中一首。这组由四首诗构成的《秋柳》,是清初诗人王士禛的成名之作,也是充分彰显其独特诗风的经典代表之一。创作这组诗时,王士禛年仅虚龄二十四岁。那是在清代顺治十四年丁酉年(1657年)的秋天,为参加乡试(省级科举考试),众多名士齐聚山东省会济南,年轻的王士禛也身在其中。一日,他们于大明湖的水亭中宴饮。水亭之外,千余株杨柳林立,枝条低垂,几乎触及水面,然而叶片已然泛黄,秋意渐浓,仿佛即将凋零。王士禛目睹此景,心中不禁泛起怅然之情,随即挥笔写下这四首诗。这组诗一经问世,便广受读者喜爱,引得诸多文人墨客纷纷撰写和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秋柳摇落憔悴的景象,通过对秋柳在残照西风中状态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自己对今昔盛衰的深沉思考以及内心充溢的幻灭悲哀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以沈约《阳春曲》中“杨柳垂地燕差池”之句为蓝本,此句描绘出春日里杨柳依依,枝条垂落于地,春燕在其间穿梭,姿态蹁跹的生机勃勃之景。而诗中与之相对的,却是当下秋柳呈现出的憔悴迟暮之态。通过这种鲜明的今昔对比,往昔的盎然生机与如今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渲染和加深了诗中蕴含的幻灭情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含蓄暗示曾经无比富丽,且不久前尚为政治、经济核心,冠盖往来如织的南京,刹那间,只剩西风残照下的满目荒凉。这般景象,着实令人黯然销魂、肝肠寸断。换言之,诗歌伊始,便将读者引入深沉的幻灭之感中。颔联巧妙运用典故,将往昔“杨柳垂地燕差池”(此句源自沈约《阳春曲》,亦是“他日差池春燕影”的出处)所描绘的生机勃勃之景,与当下秋柳的憔悴迟暮相对比,进一步加深这种幻灭的情绪。虽说四季更迭,秋去春会来,但眼前秋柳的这般憔悴迟暮,却似乎难以再焕生机,兴旺不再。颈联中,“黄骢”乃唐太宗钟爱的骏马,马死后,太宗令乐人作《黄骢叠曲》以表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的隐居地,其女儿在此出生,后成为晋穆帝皇后,这平凡村落便成了她荣华富贵的源头。然而,诗人添上“梦远”二字,意味着这般荣华富贵之梦,已如死去的黄骢骏马,永无重现之日。如此,诗人所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彻彻底底、毫无希望的幻灭,沉重得让人窒息。尾联的“莫听临风三弄笛”,意即莫再聆听那悲戚的笛音,亦别去想那些哀伤之事。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早已深埋心底,根本无从逃避,就连逃避本身也终究归于幻灭。于是,诗人与读者都只能永远深陷于这幻灭的悲哀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无一处直接提及“柳”字,却句句紧扣柳之神韵来写,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深厚。这般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使诗作脱颖而出,一时之间广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张问陶《出峡泊宜昌府(四首选一)》

下一篇:清·黄遵宪《羊城感赋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