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何处最销魂":何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
# 秋来何处最销魂:“秋来”二句:以问答形式写南京秋柳最使人感伤。李白《杨叛儿》有“何许最关人,乌蹄白门柳”之句,为诗意所本。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北。
"残照西风白下门":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 白下门:指六朝古都南京。,残照:残阳。
"他日差池春燕影":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
# 他日差池春燕影:“他日”二句:写春日燕子在柳丝中穿翔,秋来柳枝在晚风中摇荡。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他日:以前。差池:参差不齐。
"只今憔悴晚烟痕":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 只今:如今。
"愁生陌上黄骢曲":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
# 愁生陌上黄骢曲:“愁生”二句:写流离丧乱之感。黄骢曲:《乐府杂录》:“黄骢叠,唐太宗定中原所乘马,征辽马毙,上叹息,命乐工撰此曲。”乌夜村: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乌。”徐夔注:海盐南三里有乌夜村。
"梦远江南乌夜村":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莫听临风三弄笛":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
# 莫听临风三弄笛:“莫听”二句:也用有关杨柳的典故,以写别离、飘泊之事。
"玉关哀怨总难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 难论:难评价。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秋柳摇落憔悴的景象,通过对秋柳在残照西风中状态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自己对今昔盛衰的深沉思考以及内心充溢的幻灭悲哀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以沈约《阳春曲》中“杨柳垂地燕差池”之句为蓝本,此句描绘出春日里杨柳依依,枝条垂落于地,春燕在其间穿梭,姿态蹁跹的生机勃勃之景。而诗中与之相对的,却是当下秋柳呈现出的憔悴迟暮之态。通过这种鲜明的今昔对比,往昔的盎然生机与如今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渲染和加深了诗中蕴含的幻灭情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含蓄暗示曾经无比富丽,且不久前尚为政治、经济核心,冠盖往来如织的南京,刹那间,只剩西风残照下的满目荒凉。这般景象,着实令人黯然销魂、肝肠寸断。换言之,诗歌伊始,便将读者引入深沉的幻灭之感中。颔联巧妙运用典故,将往昔“杨柳垂地燕差池”(此句源自沈约《阳春曲》,亦是“他日差池春燕影”的出处)所描绘的生机勃勃之景,与当下秋柳的憔悴迟暮相对比,进一步加深这种幻灭的情绪。虽说四季更迭,秋去春会来,但眼前秋柳的这般憔悴迟暮,却似乎难以再焕生机,兴旺不再。颈联中,“黄骢”乃唐太宗钟爱的骏马,马死后,太宗令乐人作《黄骢叠曲》以表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的隐居地,其女儿在此出生,后成为晋穆帝皇后,这平凡村落便成了她荣华富贵的源头。然而,诗人添上“梦远”二字,意味着这般荣华富贵之梦,已如死去的黄骢骏马,永无重现之日。如此,诗人所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彻彻底底、毫无希望的幻灭,沉重得让人窒息。尾联的“莫听临风三弄笛”,意即莫再聆听那悲戚的笛音,亦别去想那些哀伤之事。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早已深埋心底,根本无从逃避,就连逃避本身也终究归于幻灭。于是,诗人与读者都只能永远深陷于这幻灭的悲哀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无一处直接提及“柳”字,却句句紧扣柳之神韵来写,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深厚。这般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使诗作脱颖而出,一时之间广为传颂。
下一篇:清·黄遵宪《羊城感赋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