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名山有旦评":曾听说名山有品评之语,
"可览不如可游妙":观赏虽好却不如游览奇妙。
"可游复不如可民":游览又不如能够安居,
"绘林想亦同兹道":绘画之道想来也是如此道理。
"唐岱笔法老尤健":唐岱的笔法越老越刚健,
"云烟淡染秋山照":云烟用淡墨轻染秋山映照。
"缚茅蜗舍据佳胜":茅草小屋如蜗牛壳依着胜景而建,
"寒江堪弄严公钓":寒冷的江面上正适合像严子陵那样垂钓。
"峰容树态总天真":山峰的姿态、树木的模样都自然天成,
"碧萝苍石归诗料":青藤与苍石都成了作诗的好素材。
"犹疑谷合籁作时":仿佛山谷中风起时,
"翏翏于喁号万窍":飒飒的声响在万孔千窍间呼啸。
"是中应有肥遁人":这山中应当隐着避世的贤者,
"召以蒲轮头屡掉":即便用蒲轮车征召也会多次推辞。
"岂似北山隐士流":哪像《北山移文》里那些假隐士,
"移文徒惹稚圭诮":徒然招致孔稚珪的讥讽嘲笑。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提出对山水与绘画的见解。“尝闻名山有旦评,可览不如可游妙,可游复不如可民,绘林想亦同兹道”四句以议论起笔,作者认为名山虽被人品评,但仅“览”(旁观)不如“游”(亲身体验)美妙,“游”又不如“民”(融入生活)深刻,绘画创作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这几句由实入虚,将对自然的感悟延伸到艺术创作,点明“真实体验”的重要性。中间八句转向具体描绘唐岱的画作。“唐岱笔法老尤健,云烟淡染秋山照”先评价画家笔力——虽年事已高却更显刚健,用“淡染”二字概括其绘画技巧,云烟轻笼秋山的画面跃然纸上。“缚茅蜗舍据佳胜,寒江堪弄严公钓”进一步刻画画中细节:简陋的茅草屋依傍着绝佳风景,寒江之上仿佛能看见严子陵垂钓的身影(用东汉隐士严子陵典故,暗合隐逸之趣)。这几句既赞画技,又通过“缚茅”“寒江钓”等意象,传递出画中隐逸生活的恬淡。“峰容树态总天真,碧萝苍石归诗料”两句强调画作的自然之美:山峰的轮廓、树木的姿态都保留着天然本真,青藤、苍石等景物皆可入诗,体现画家对自然之趣的捕捉。“犹疑谷合籁作时,翏翏于喁号万窍”化用《庄子·齐物论》中“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的典故,以“翏翏于喁”(风过万窍的声音)形容山谷间的自然声响,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听觉的延伸,更显生动鲜活。最后四句由画境引申到对隐逸者的思考。“是中应有肥遁人,召以蒲轮头屡掉”说画中应当藏着真正避世的隐者——即便用蒲草裹轮的礼车征召,他们也会频频摇头拒绝(“头屡掉”即推辞)。末句“岂似北山隐士流,移文徒惹稚圭诮”以对比收束:哪像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中那些假装隐居、实则热衷仕途的假隐士,空留一篇讽刺文章被人嘲笑?这里借“肥遁人”与“北山隐士”的对比,表达对真诚隐逸的推崇,暗含对虚伪世风的批判。
上一篇:清·石达开《广西白龙洞题壁诗》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浪淘沙·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