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冬":顺治七年冬,
# 庚寅:顺治七年(1650年)。
"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前往蛟川城,
# 蛟川:地名,指今镇海县城。
"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吩咐书童用木夹板捆扎书籍跟随。
# 木简:这里指木板。,小奚:童仆。
"时西日沉山":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
"晚烟萦树":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
"望城二里许":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
"因问渡者":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
"尚可得南门开否":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
"渡者熟视小奚":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
# 熟视:仔细看。
"应曰":回答说:“
"徐行之":如果稳步慢走,
"尚开也":还能进得城;
"速进":要是急忙赶路,
"则阖":城门则已关闭。”
# 阖:合、关,关闭。
"予愠为戏":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
# 愠:含怒、生气。
"趋行及半":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
"小奚扑":小书僮摔一跤,
# 扑:跌倒。
"束断书崩":捆书的绳子断了,
"啼":他哭了起来,
"未即起":没有马上起身。
"理书就束":待到将书理齐捆好,
"而前门已牡下矣":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
# 下:上锁。,牡:门闩,锁簧。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
# 近道:有些道理。道,道理,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
"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到了傍晚却无处归宿的人,
"其犹是也夫":大概就和这件事一样吧,
# 也夫:两者都是句末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其:大概。
"其犹是也夫":大概就和这件事一样吧!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通过叙述渡者“徐行尚开,速进则阖”的生活小事,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体现了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文章叙写作者欲入蛟川城,问渡者能否进城,渡者言“徐行尚开,速进则阖”,作者未信而疾行,结果小奚仆倒、书束散乱,待整理好时城门已闭。借“小港渡河”这一生活小事,以渡者之言与作者经历的对照,揭示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的大道理,于细微事件中蕴含深刻哲理,体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智慧。
3. 分段赏析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是事件背景交代。点明时间为庚寅年冬天,地点是小港,人物有“予”和小书童,事件起因是“欲入蛟川城”且让小书童用木简捆扎书籍跟随,简洁勾勒出故事开端。“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是环境描写。描绘了夕阳沉入山间、傍晚烟霭萦绕树木的景象,交代距离城门约二里的位置,既营造出临近黄昏的氛围,又为后文急于进城的情节埋下伏笔。“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是人物对话开篇。“予”因担忧城门关闭,向渡者询问能否在进城时城门还开着,直接体现出“予”急切进城的心理,推动故事发展。“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是渡者的回应。渡者先仔细打量小书童,然后给出“慢走城门尚开,快走则会关闭”的看似不合常理的回答,其态度和言语充满悬念,引发“予”和读者的疑惑。“予愠为戏”是“予”的反应。“予”恼怒地认为渡者是在开玩笑,表现出“予”对渡者回答的不满和不信任,进一步凸显“予”的急躁心理,也为后续情节的转折做铺垫。“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是事件的关键转折。“予”催促快走,行至半路小书童摔倒,捆书的绳子断裂、书籍散落,小书童啼哭未及时起身,这一突发状况导致行程受阻,印证了渡者“速进则阖”的预言。“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是事件结果。“予”整理书籍重新捆扎完毕时,城门已下锁关闭,简洁交代了因急于求成而未能进城的结局,与前文渡者的话形成鲜明呼应。“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是议论抒情和道理升华。“予”恍然大悟,意识到渡者的话蕴含哲理,进而由个人经历推及天下,指出因急躁而自招失败、日暮途穷却无处归宿的人,就如同自己这件事一样,卒章显志,揭示“欲速则不达”的深刻道理,收束全文且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文章主旨明确,语言简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 文章言筒义深,有仲尼“长沮桀溺”章韵味。略略数笔,写暮色苍茫赶路人情急之状如在眼前。
不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施明智《续古文观止评注》
上一篇:清·仓央嘉措《情诗(其十四)》
下一篇:清·张问陶《舟中遥望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