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gǎng
zhě

朝代:清作者:周容浏览量:3
gēng
yín
dōng
xiǎo
gǎng
jiāo
chuān
chéng
mìng
xiǎo
jiǎn
shù
shū
cóng
shí
西
chén
shān
wǎn
yān
yíng
shù
wàng
chéng
èr
yīn
wèn
zhě
:“
:“
shàng
nán
mén
kāi
fǒu
?”
?”
zhě
shú
shì
xiǎo
yìng
yuē
:“
:“
xíng
zhī
shàng
kāi
jìn
。”
。”
yùn
wéi
xíng
bàn
xiǎo
shù
duàn
shū
bēng
wèi
shū
jiù
shù
ér
qián
mén
xià
shuǎng
rán
zhě
yán
jìn
dào
tiān
xià
zhī
zào
bài
qióng
ér
suǒ
guī
宿
zhě
yóu
shì
yóu
shì

译文

顺治七年冬,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前往蛟川城,吩咐书童用木夹板捆扎书籍跟随。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他哭了起来,没有马上起身。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到了傍晚却无处归宿的人,大概就和这件事一样吧,大概就和这件事一样吧!

逐句剖析

"庚寅冬":顺治七年冬,

# 庚寅:顺治七年(1650年)。

"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前往蛟川城,

# 蛟川:地名,指今镇海县城。

"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吩咐书童用木夹板捆扎书籍跟随。

# 木简:这里指木板。,小奚:童仆。

"时西日沉山":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

"晚烟萦树":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

"望城二里许":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

"因问渡者":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

"尚可得南门开否":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

"渡者熟视小奚":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

# 熟视:仔细看。

"应曰":回答说:“

"徐行之":如果稳步慢走,

"尚开也":还能进得城;

"速进":要是急忙赶路,

"则阖":城门则已关闭。”

# 阖:合、关,关闭。

"予愠为戏":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

# 愠:含怒、生气。

"趋行及半":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

"小奚扑":小书僮摔一跤,

# 扑:跌倒。

"束断书崩":捆书的绳子断了,

"啼":他哭了起来,

"未即起":没有马上起身。

"理书就束":待到将书理齐捆好,

"而前门已牡下矣":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

# 下:上锁。,牡:门闩,锁簧。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

# 近道:有些道理。道,道理,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

"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到了傍晚却无处归宿的人,

"其犹是也夫":大概就和这件事一样吧,

# 也夫:两者都是句末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其:大概。

"其犹是也夫":大概就和这件事一样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港渡者》为清代文学家周容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散文篇幅不足二百字,借由一件生活小事,印证了渡船工所言“徐行尚开,速进则阖”这一欲速不达的道理,其小中见大的手法颇为高明。此文中心鲜明,文字精当,于小事件中蕴含大道理,读罢能让人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港渡者》为清代文学家周容所作,明末之际,反清义师如潮涌起。然而,因招募急促,队伍缺乏整训,战力参差,终多以失败告终。这篇散文创作于有感之时,所叙之事源于作者亲身经历,至于确切创作年月,现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通过叙述渡者“徐行尚开,速进则阖”的生活小事,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体现了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文章叙写作者欲入蛟川城,问渡者能否进城,渡者言“徐行尚开,速进则阖”,作者未信而疾行,结果小奚仆倒、书束散乱,待整理好时城门已闭。借“小港渡河”这一生活小事,以渡者之言与作者经历的对照,揭示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的大道理,于细微事件中蕴含深刻哲理,体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智慧。

3. 分段赏析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是事件背景交代。点明时间为庚寅年冬天,地点是小港,人物有“予”和小书童,事件起因是“欲入蛟川城”且让小书童用木简捆扎书籍跟随,简洁勾勒出故事开端。“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是环境描写。描绘了夕阳沉入山间、傍晚烟霭萦绕树木的景象,交代距离城门约二里的位置,既营造出临近黄昏的氛围,又为后文急于进城的情节埋下伏笔。“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是人物对话开篇。“予”因担忧城门关闭,向渡者询问能否在进城时城门还开着,直接体现出“予”急切进城的心理,推动故事发展。“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是渡者的回应。渡者先仔细打量小书童,然后给出“慢走城门尚开,快走则会关闭”的看似不合常理的回答,其态度和言语充满悬念,引发“予”和读者的疑惑。“予愠为戏”是“予”的反应。“予”恼怒地认为渡者是在开玩笑,表现出“予”对渡者回答的不满和不信任,进一步凸显“予”的急躁心理,也为后续情节的转折做铺垫。“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是事件的关键转折。“予”催促快走,行至半路小书童摔倒,捆书的绳子断裂、书籍散落,小书童啼哭未及时起身,这一突发状况导致行程受阻,印证了渡者“速进则阖”的预言。“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是事件结果。“予”整理书籍重新捆扎完毕时,城门已下锁关闭,简洁交代了因急于求成而未能进城的结局,与前文渡者的话形成鲜明呼应。“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是议论抒情和道理升华。“予”恍然大悟,意识到渡者的话蕴含哲理,进而由个人经历推及天下,指出因急躁而自招失败、日暮途穷却无处归宿的人,就如同自己这件事一样,卒章显志,揭示“欲速则不达”的深刻道理,收束全文且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文章主旨明确,语言简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言筒义深,有仲尼“长沮桀溺”章韵味。略略数笔,写暮色苍茫赶路人情急之状如在眼前。

不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施明智《续古文观止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仓央嘉措《情诗(其十四)》

下一篇:清·张问陶《舟中遥望巫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