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何处最销魂":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
# 秋来何处最销魂:“秋来”二句:以问答形式写南京秋柳最使人感伤。李白《杨叛儿》有“何许最关人,乌蹄白门柳”之句,为诗意所本。
"残照西风白下门":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 白下门:指六朝古都南京。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北。,残照:残阳。
"他日差池春燕影":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
# 他日差池春燕影:“他日”二句:写春日燕子在柳丝中穿翔,秋来柳枝在晚风中摇荡。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他日:以前。
"只今憔悴晚烟痕":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 只今:如今。
"愁生陌上黄骢曲":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
# 愁生陌上黄骢曲:愁生”二句:写流离丧乱之感。黄骢曲:《乐府杂录》:“黄骢叠,唐太宗定中原所乘马,征辽马毙,上叹息,命乐工撰此曲。”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
"梦远江南乌夜村":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 乌夜村: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乌。”徐夔注:海盐南三里有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
# 莫听临风三弄笛:“莫听”二句:也用有关杨柳的典故,以写别离、飘泊之事。
"玉关哀怨总难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 难论:难评价。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感怀诗。描绘了秋日白下门秋柳在残照西风中的憔悴之态,通过今昔对比,即昔日春燕围绕的柳与如今晚烟中憔悴的柳,营造出伤感氛围。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黄骢曲”相传为唐太宗悼念爱马所制,此处用典增添愁绪;“乌夜村”,传说晋代何准之女因听到乌鸦夜啼而被选入宫,此典表达对远方的怀想与惆怅,使诗歌情感更深厚。对比:“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将秋柳昔日在春日里有春燕穿梭环绕的美好姿态,与如今在晚烟中憔悴的模样进行对比,突出秋柳的今昔变化,强化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含蓄笔触勾勒出南京往昔的繁华盛景——这座曾作为政治经济枢纽、冠盖往来如织的锦绣之城,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竟只余西风萧瑟、残阳落寞的荒凉之态。这般强烈的今昔反差,瞬间将读者卷入深沉的幻灭情绪之中,令人扼腕叹息。颔联巧妙化用典故,将沈约笔下“杨柳垂地燕差池”的春日蓬勃生机,与眼前秋柳的憔悴衰败进行鲜明对照。尽管四季更迭,春去秋来,但昔日的繁荣盛景却如东逝之水,再难重现,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幻灭之感。颈联中,诗人借唐太宗爱马“黄骢”之典故,以及晋穆帝皇后发祥之地“乌夜村”的故事,以“梦远”二字道破天机:无论是骏马的辉煌,还是皇后的尊荣,皆如梦幻泡影,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无处寻觅。至此,诗中弥漫的幻灭感达到顶点,一种彻底的绝望与无助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尾联发出“莫听临风三弄笛”的无奈慨叹,劝诫人们远离哀伤之音,莫要沉溺于悲愁之中。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心底的哀愁又岂是轻易能够驱散?试图逃避幻灭的努力,终究也只能以失败告终。诗人与读者,都只能在这浓重的幻灭悲哀中,徒唤奈何。
4. 作品点评
值得称道的是,整首诗虽句句围绕秋柳展开,却不着一个“柳”字,将诗人精湛的艺术造诣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九》
下一篇:清·曹雪芹《题帕三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