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苇岸才登":刚刚登上长满芦苇的河岸,
# 杭苇:语出《诗·卫风·河广》:“一苇杭之。”苇原指草束,引申为小舟。杭,通“航”。
"行入乱峰层碧":便走进了层叠碧绿的群峰之中。
# 层碧:层层青色。亦指重迭的青山。
"十里平沙浅渚":走过十里平坦的沙滩和水浅的小洲,
# 平沙:广阔的沙原。
"又渡头人立":又见渡口有人伫立。
"笋将摇梦上轻舟":带着如梦境般的意趣登上轻舟,
# 笋将:语出《公羊传·文公十五年》“笋将而来也。”笋,竹舆。
"舟尾浪花湿":船尾的浪花打湿了船身。
"恰好乌篷小小":恰好有一只小小的乌篷船,
# 乌篷:小船,船篷竹编,漆成黑色,故称。
"载一肩秋色":载着满肩的秋日风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秋日行舟题材词作。作品描绘了秋日行旅中的所见所感,从登岸入山到渡水乘舟,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传递出秋日行旅的闲适与惬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十里平沙浅渚”以淡墨笔触勾勒沿途开阔的沙滩与水中小洲,“舟尾浪花湿”以浪花溅湿船尾的细节,生动展现出轻舟出发时的动态,二者形成干湿对比,以舟舆视角转换展现动态山水画卷。拟物:“载一肩秋色”采用拟物手法,将无形的秋色化为可承载的具体事物,既体现出秋日景致的饱满,又传递出轻松闲适的氛围,打破了传统秋景的萧瑟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杭苇岸才登,行入乱峰层碧”写行旅的开端。“杭苇岸”点明刚登上长满芦苇的河岸,“才登”体现出行程的接续感;随即“行入乱峰层碧”,写出走进层叠翠绿的山峰间的情景,“乱峰”描绘出山峰错落的形态,“层碧”则展现出山林层层叠叠的绿色,勾勒出从河岸进入山地的画面转换。“十里平沙浅渚,又渡头人立”续写陆路所见。“十里平沙浅渚”描绘出沿途开阔的沙滩与水中小洲,“十里”体现范围之广,“平沙”“浅渚”展现出秋日水边的疏朗景致;“又渡头人立”中,“又”字暗示行程的推进,渡口有人伫立的画面,为旅途增添了一点人间气息,自然过渡到行至渡口的情景。下片:“笋将摇梦上轻舟,舟尾浪花湿”转向水路行船的情景。“笋将摇梦”中,“笋”指船篙,“摇梦”带着朦胧轻柔的感觉,写出撑篙登船时的惬意;“舟尾浪花湿”则以浪花溅湿船尾的细节,生动展现出轻舟出发时的动态,画面鲜活,充满生活气息。“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恰好”二字流露出满足之感,“乌篷小小”写出船的精巧可爱;“载一肩秋色”尤为巧妙,采用拟物手法,将无形的秋色化为可承载的具体事物,“一肩”“载”让秋色仿佛有了重量与形态,既体现出秋日景致的饱满,又传递出轻松闲适的氛围,打破了传统秋景的萧瑟感。
4. 作品点评
谭献在《箧中词》里评价此词“截断众流,独标清丽”,点明其突破传统秋词悲凉意境的创新之处。现代研究者提出,“笋将摇梦”一句将竹舆(笋)赋予人的情态,且与“乌篷”形成交通工具的古今对比,这体现了清代文人词作的新变化。而朱孝臧为《心日斋词》所作题语“舟行秋色里,人在画图中”,则精准总结了该词在空间营造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