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满疏帘素带飘":窗帘上落满了灰尘,素带飘飞,
# 素带:白色的带子,服丧用。,疏帘:指稀疏的竹制窗帘。
"真成暗度可怜宵":我在凄凉的心境里不知不觉度过了这个悲凉的夜晚。
# 暗度:不知不觉地过去。,真成:真个,的确。
"几回偷拭青衫泪":好几次偷偷地流下眼泪,
# 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书生。
"忽傍犀奁见翠翘":猛然间看到你用过的妆奁翠翘。
# 翠翘:古代妇人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犀奁:以犀角制做饰物的妆奁。
"惟有恨":心中唯有幽怨,
"转无聊":对一切都兴味索然。
"五更依旧落花朝":天已五更,又是一个残花飘落的早晨。
"衰杨叶尽丝难尽":颓败的杨柳已经落尽了树叶,
"冷雨凄风打画桥":凄风冷雨抽打着画桥,怎能不令人愁思满怀。
#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冷雨凄风:形容恶劣的天气或悲惨凄凉的处境。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词人借由描绘室内亡妻的遗痕遗物如尘帘飘带、妆奁翠翘,以及室外风雨交加的凄寒之景,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与难以排遣的思念,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情真意切尽显眷恋。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上片中“尘满疏帘素带飘”,以素带飘动之“动”,反衬室内死寂、人去楼空的“静”,动静相衬,突出亡妻逝去后的孤寂氛围,让寂静之感更强烈,也更添纳兰性德内心的哀伤。虚实结合:“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偷拭眼泪”是实写纳兰性德的悲伤举动,而由翠翘引发对亡妻的思念则是虚笔,虚实相生,强化睹物思人的深情与哀愁,拓展情感深度。情景交融:下片“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将衰败杨树、冷雨凄风等萧索之景与词人内心的愁苦、长恨相融,以景衬情,借景语抒发物是人非的怅惘,使愁绪更具感染力。烘托:上片以室内“尘满疏帘素带飘”的死寂之景,烘托出纳兰性德丧偶后的孤寂与哀伤,让人体会到他在这清冷环境中的悲痛心境;下片用室外“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的衰败、凄寒之景,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词人内心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愁苦,强化了物是人非之感,以景衬情,使哀愁愈发浓烈,将其深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上片将目光锁定于室内,为我们徐徐拉开一幅饱含哀伤的画面。“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瞧,那夜色已然深沉如墨,室内的疏帘之上,层层尘土肆意堆积,仿佛是岁月无声的沉淀,亦或是悲伤的具象化。偶尔,一缕微风悄然拂入,引得素带悠悠飘动,这本该是灵动的一幕,此刻却成了死寂中的唯一“活物”,愈发衬出这漫漫长夜的寂寥与伤痛。想当初,纳兰性德与卢氏正值青春韶华,这般良宵,本应是夫妻对坐,共赏明月,笑语嫣然,可如今呢?只剩纳兰性德形单影只,在这初四的夜晚,暗自吞咽着凄凉与孤寂,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似在心头划下一道伤口。那“疏帘”“灰尘”“素带”相互交织,仿若一首无声的哀歌,悠悠唱响物是人非的悲凉,曾经的温馨家园,如今人去楼空,过往的甜蜜回忆,也都被尘封在了岁月深处。“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纳兰性德的思绪仿若脱缰的野马,一次次不由自主地奔回到与妻子相处的往昔。那些美好的瞬间,如繁星闪烁,却又刺痛人心,引得他眼眶多次泛起泪花。他不愿旁人瞧见自己的脆弱,只能趁着无人注意,悄悄抬手,用衣袖轻轻拭去滚落的泪珠。就在这时,他的目光偶然扫向妻子的梳妆盒,一支翠翘静静躺在那儿,好似在静静等待主人的归来。刹那间,往昔妻子对镜梳妆、巧笑倩兮的模样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思念如汹涌的海浪,瞬间将他淹没。这个无人打扰的深夜,纳兰性德独自沉浸在回忆里,夜不能寐,屋内的静谧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比,而那“偷”字,恰似一道隐秘的伤口,悄然泄露他情深难抑、悲痛欲绝的心境,仿佛在低诉:这般思念,叫我如何承受。下片笔锋一转,将视野拓展至室外,借室外的景致层层烘托,让那难耐的愁情愈发浓烈。“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纳兰性德在室内的悲痛中辗转反侧,不知不觉,夜色已悄然褪去,五更天的曙光如一把利刃,划破黑暗,却刺不透他心头的阴霾。“落花朝”三字,宛如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记忆的闸门,让他想起妻子离去的五月,那本是繁花似锦的时节,却因她的逝去,成了生命中最灰暗的节点。如今,虽十月初五并非真正的落花时节,可在他眼中,往后的每一天,都如同那悲伤的落花朝,因为妻子永远地离去了,失去的美好再也无法追回,就像逝去的春光,徒留满心的怅惘。“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画面的最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萧瑟之景。室外,衰败的杨树早已叶片落尽,徒留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好似在为逝去的生机悲叹。然而,纳兰性德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却如那斩不断的蚕丝,丝丝缕缕,绵绵不绝。冷雨裹挟着凄风,无情地拍打着那座熟悉的画桥,往昔,他与妻子或许曾在桥上携手漫步,笑语回荡;如今,画桥依旧,却生死殊途,物是人非。这般强烈的对比,让他心中的长恨愈发汹涌,痛苦如影随形,整个人被无尽的无聊与孤寂紧紧缠绕,难以挣脱。
4. 作品点评
这首悼亡词满溢着低落与惨淡之情。彼时的纳兰性德,没了往昔的意气风发,满心被丧妻之痛占据,儿女情长成了他情感的主调。一生挚爱、红颜知己卢氏的离去,如同一把利刃刺透他的心,即便周围仍有诸多好友相伴,可他们终究无法填补卢氏留下的空白。纳兰深知,往后余生,幸福已然远去,内心只剩荒芜。词中甚至隐隐透着他对人生的倦怠,仿佛世间一切都失去了色彩,余生只剩无尽的悲戚与迷茫。
#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全词亦景亦情,交织浑融。
现代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54》
下一篇:清·周之琦《好事近·杭苇岸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