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gāo
tái

朝代:清作者:沈辂浏览量:3
wàn
qiū
guāng
xìng
shē
tóng
rén
jiǔ
nián
huá
tái
gāo
jìn
kàn
fēng
yuàn
jìng
zuò
huā
duì
jiǔ
jīn
xíng
fàng
píng
fēng
luò
mào
xiào
shuí
jiā
shī
chéng
zuò
jiē
zhū
guī
chí
chí
mǎn
luò
xiá

译文

辽阔万里的秋日风光,让客居他乡的我兴致高涨,和友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共同珍惜着美好年华。站在高高的台上,尽情赏看那漫山的枫叶,寺院如此清净,又何必特意去赏坐菊花呢。面对美酒敞开衣襟,尽情释放自我的身形,任凭风吹落帽子,笑着谁能比得上这份洒脱。大家诗作写成,满座的作品都如珠玉般精美,回去的时候已是很晚,天空中布满了绚丽的落霞。

逐句剖析

"万里秋光客兴赊":辽阔万里的秋日风光,让客居他乡的我兴致高涨,

# 赊:长;远。

"同人九日惜年华":和友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共同珍惜着美好年华。

# 惜年华:爱惜时光。

"台高不尽看枫叶":站在高高的台上,尽情赏看那漫山的枫叶,

"院净何须坐菊花":寺院如此清净,又何必特意去赏坐菊花呢。

# 坐菊花:在菊花丛中设宴。

"对酒披襟形独放":面对美酒敞开衣襟,尽情释放自我的身形,

# 形独放:指不受拘束,率性而为。

"凭风落帽笑谁加":任凭风吹落帽子,笑着谁能比得上这份洒脱。

# 凭风落帽笑谁加:用典。《晋书·孟嘉传》孟嘉在大宴中因风吹落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讽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落帽”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诗成合座皆珠玉":大家诗作写成,满座的作品都如珠玉般精美,

# 珠玉:喻诗文之美。

"归去迟迟满落霞":回去的时候已是很晚,天空中布满了绚丽的落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登高台寺》是清代诗人沈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此诗为重阳登高之作,展现诗人与友人共度佳节的场景。首联点明时节与感慨,诗人在辽阔秋光中抒发豪情,珍惜年华;颔联通过红叶与菊花的描写,对比展现自然之美与心境之宁;颈联刻画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洒脱形象;尾联赞美宴会上诗作之妙,以及众人临别时的温馨。全诗情景交融,运用对比、用典等手法,生动描绘出登高宴饮的雅趣画面,意境高远,情感真挚,营造出闲适而又充满雅兴的氛围,体现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重阳登高宴饮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与友人于高台寺登高宴饮的场景,借万里秋光、枫叶菊花等景象,写出诗人对时光的珍视、心境的宁静,以及与友人畅饮赋诗时的洒脱豪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赏秋景、把酒言欢的雅趣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台高”写登高望远赏枫叶的开阔豪迈,“院净”展现静赏菊花的清幽闲适;“不尽看”凸显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何须坐”又暗含随性洒脱,二者相互映衬,生动呈现出不同场景下的独特情致与诗人多样心境。用典:“凭风落帽笑谁加”句巧用“孟嘉落帽”典故。该典故原指东晋孟嘉在重阳节参加桓温的龙山宴,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依然风度翩翩,众人皆赞其洒脱。作者在诗中描绘自己登高宴饮时,风吹落帽的情景,化用此典,将自己与友人宴饮时不拘小节、洒脱豪放的形象与古人孟嘉相呼应,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生动展现出诗人纵情于宴饮雅集的豁达心境。

3. 分段赏析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两句点明时间与背景。重阳佳节,万里秋光辽阔壮美,诗人客居他乡兴致高昂,与友人一同登高,感慨时光流逝,奠定了全诗既豪迈又略带怅惘的基调。“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是描写登高所见。登上高台,可尽情饱览漫山枫叶;寺院清净幽雅,无需特意寻菊而坐。“不尽看”凸显秋景之盛与赏景兴致,“何须坐”则体现环境清幽,暗含随性自然的心境。“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刻画宴饮场景。诗人饮酒时敞开衣襟,无拘无束,尽显洒脱豪放;风吹落帽,他借“孟嘉落帽”典故,以幽默诙谐之态展现纵情宴饮、不拘小节的豁达。“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描绘宴饮尾声。众人诗成,如珠玉般精妙,离别时因沉醉美好而迟迟不愿归去,此时漫天晚霞映照,营造出温馨且余韵悠长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培脉《登慈恩寺浮图》

下一篇:清·邓廷桢《酷相思·寄怀少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