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liáng
yóu
shān

朝代:清作者:雍正浏览量:3
qīng
liáng
jìng
jiè
fàn
wáng
gōng
rǎn
róng
sǒng
hào
qióng
wàn
yún
fēng
dǐng
qiān
zhū
sōng
shí
fēng
pán
huí
niǎo
dào
zhū
fān
liáo
rào
yān
huà
zhàng
zhōng
shí
yǎn
rán
jiē
yǐn
féng
qīng
huà
shēn
tóng

译文

清凉的境界是梵王的宫殿,碧绿的色彩染遍芙蓉,高耸入苍穹。万古以来云雾缭绕着五顶寺,千株松树接纳四季的风。盘旋曲折的鸟道在珠幡里面,缭绕的炉烟在画障之中。石头矗立的样子俨然像是在接引,怀疑遇到了青髻化身的童子。

逐句剖析

"清凉境界梵王宫":清凉的境界是梵王的宫殿,

"碧染芙蓉耸昊穹":碧绿的色彩染遍芙蓉,高耸入苍穹。

# 昊穹:犹苍天。

"万古云封五顶寺":万古以来云雾缭绕着五顶寺,

"千株松纳四时风":千株松树接纳四季的风。

"盘回鸟道珠幡里":盘旋曲折的鸟道在珠幡里面,

# 回:一作迥。

"缭绕炉烟画障中":缭绕的炉烟在画障之中。

"石立俨然如接引":石头矗立的样子俨然像是在接引,

# 接引: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净土宗谓阿弥陀佛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称阿弥陀佛为接引佛。

"疑逢青髻化身童":怀疑遇到了青髻化身的童子。

# 青髻化身童:指文殊菩萨。文殊常化现为童子形,有文殊师利童子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凉纪游:入山》是清代胤禛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梵王宫所在的清凉境界,展现了碧染芙蓉、云封五顶寺、松纳四时风等山间景色,也描写了鸟道盘回于珠幡里、炉烟缭绕在画障中的情景,最后写石如接引,仿佛遇见青髻化身童。写作手法上,运用了视觉描写展现景色,如“碧染芙蓉耸昊穹”等,营造出清幽的意境。首联点明清凉境界与梵王宫,总领全诗;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寺与松;颈联写山中的道与烟;尾联由石引发联想。全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梵王宫所在之地的清幽空灵,体现了诗人对这一境界的感受,诗中语言优美,意境营造成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山中梵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世宗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曾自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清凉境界梵王宫,碧染芙蓉耸昊穹”,点明了地点为梵王宫所在的清凉境界,以“碧染芙蓉耸昊穹”描绘出青山如碧染的芙蓉般耸入天空,运用比喻,生动展现出景色的壮美,奠定了全诗清幽空灵的基调;颔联“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出发,“万古云封”凸显五顶寺的古老与神秘,“千株松纳四时风”则写出松树数量之多、历经岁月,风穿松林,营造出静谧悠远之感;颈联“盘回鸟道珠幡里,缭绕炉烟画障中”,描绘出盘曲的鸟道隐于珠幡之中,炉烟袅袅缭绕于画障之内,视觉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展现出山中景色的深邃与禅意;尾联“石立俨然如接引,疑逢青髻化身童”,由山中挺立的石头展开联想,将其比作接引者,仿佛遇到青髻化身的童子,赋予石头以灵性,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也暗含诗人对山中境界的独特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下一篇:清·陈维崧《江行望秣陵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