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称书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诸体无不有":各种字体没有不具备的。
"齐梁作者无":齐梁时期没有著名的作者,
"李唐推颜柳":唐代推崇颜真卿和柳公权。
"惜哉世已远":可惜时代已经久远,
"赝者十之九":赝品占了十分之九。
"宋元差可寻":宋元时期的还勉强可以找到,
"翰墨出亲手":笔墨作品是亲手所写的。
"几暇戒宴安":空闲时间警惕安逸享乐,
"时或游艺薮":时常涉足艺术领域。
"就中名迹夥":在这些当中有名的遗迹很多,
"唯爱鲁直叟":只喜爱黄庭坚。
# 唯:一作惟。
"倜傥无安排":洒脱不拘没有刻意安排,
"潇洒绝尘垢":潇洒得脱离尘世污垢。
"譬如百尺松":好比百尺高松,
"孤高少群偶":孤高很少有同类。
"信笔一规摹":随意下笔进行临摹,
"运腕忘妍丑":运笔时忘记外形美丑。
"所师在神劲":所要学习的是神韵和笔力,
"讵论形肖否":何必谈论外形是否相似。
"伊余有深意":我有深刻的用意,
"笔谏曾谨守":曾谨慎坚守用笔进谏的态度。
"好尚苟不端":喜好崇尚如果不端正,
"丧德良已厚":对品德的损害实在很大。
"所爱汲黯戆":所喜爱的是汲黯的刚直,
"裁诗铭座右":创作诗句作为座右铭。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咏书法的五言古诗,介绍了对历代书法及书法家的看法,描绘了黄庭坚书法的特点,体现了对黄庭坚书法的推崇和自身的临摹理念,营造了对书法艺术探讨的氛围,表达了对黄庭坚书法的喜爱及对刚直品格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将黄庭坚的书法品格比作百尺高松,突出其孤高不凡、难以找到同类的特点,表达了对黄庭坚书法品格的赞美。用典:“所爱汲黯戆,裁诗铭座右”巧用汲黯的典故,典故原意是他在朝堂之上从不迎合权贵,即便面对汉武帝,也会当面指出朝政弊端或帝王言行中的问题,毫不畏惧。作者在诗中借这一典故,暗喻自己对刚直品格的推崇,与前文“笔谏曾谨守”的创作态度相融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羲之称书圣,诸体无不有。”开篇点出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各体都有。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为下文谈论其他书法家做了铺垫,体现了对书法历史的认知。“齐梁作者无,李唐推颜柳。”此句说齐梁时期没有突出的书法家,而唐代则推崇颜真卿和柳公权。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书法界的状况,引出唐代的著名书法家,展现了书法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语言直白自然。“惜哉世已远,赝者十之九。”表达了对古代书法大家已远去的惋惜,以及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九成是赝品的感慨。流露出对真品难得的遗憾,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书法作品的珍贵。“宋元差可寻,翰墨出亲手。”指出宋元时期的书法作品还勉强可以找到,且有书法家亲手所写的真迹。与前文提到的古代赝品多形成对比,为下文重点谈论黄庭坚的书法做了过渡。“几暇戒宴安,时或游艺薮。”描述自己在处理政务的空闲时间,警惕安逸享乐,时常涉足艺术领域。体现了乾隆在政务之余对艺术的追求,也说明了创作此诗的背景。“就中名迹夥,惟爱鲁直叟。”在众多的书法名迹中,唯独喜爱黄庭坚。直接表达了对黄庭坚书法的偏爱,点明了诗歌的核心对象,情感表达鲜明。“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描绘黄庭坚的书法洒脱不拘,没有刻意安排,潇洒得脱离了尘世的污垢。生动地写出了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是对其书法的高度赞美,体现了喜爱之情。“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用百尺高松比喻黄庭坚书法的品格,突出其孤高不凡、很少有同类能及的特点。使读者更易理解黄庭坚书法品格的出众,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信笔一规摹,运腕忘妍丑。”说自己随意下笔进行临摹,运笔时不刻意计较外形的美丑。体现了他的临摹态度,注重的是神韵而非外形,符合其“所师在神劲”的理念。“所师在神劲,讵论形肖否。”明确表达临摹要学习的是神韵和笔力,何必在意外形是否相似。直接阐述了自己的临摹理念,观点清晰,展现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伊余有深意,笔谏曾谨守。”表明自己有深刻的用意,曾谨慎地坚守用笔来进谏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将书法与自身的行事态度相结合,使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好尚苟不端,丧德良已厚。”指出如果喜好和崇尚的事物不端正,那么对品德的损害将会很严重。从反面强调了树立正确喜好的重要性,与前文表达的品格追求相呼应。“所爱汲黯戆,裁诗铭座右。”表明自己喜爱汲黯的刚直,将诗句写下来作为座右铭。借汲黯的典故表达对刚直品格的推崇,使这种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有历史依据。
上一篇:清·方文《三月十九日作》
下一篇:清·黄起溟《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