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无一尘":青山一尘不染,
# 无一尘:一尘不染。
"青天无一云":天空万里无云。
"天上惟一月":天上只有一轮明月,
# 惟:只有。
"山中惟一人":山里只有我一人。
"此时闻松声":此时此刻听到了松风阵阵,
# 此时:此时此刻。
"此时闻钟声":此时此刻听到了远处的钟声。
"此时闻涧声":还有山间水流溅溅声,
# 涧:山间的小溪。
"此时闻虫声":草丛中的虫鸣声。
# 虫声:虫鸣声。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绝句。第一首诗仅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静谧悠远的山水画卷。诗人凭借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高超表现手法,不仅绘就了宁静秀美的自然景致,更于字里行间传达出自身内心的宁静、超脱与对自由的向往。而第二首诗匠心独运,将四种不同的声音巧妙串联,生动展现出山林夜景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独特氛围。这种别出心裁的构思,成功营造出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令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那山林之夜的独特魅力。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这几句诗从近到远、由低到高描绘了青山、青天、明月以及山中独坐着的诗人,全方位地将一幅清幽、静谧的山中月夜画面直观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视觉感受诗中的意境。“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涧声,此时闻虫声”。此句依次写了松声、钟声、涧声、虫声,通过对不同声音的描述,调动读者的听觉,营造出丰富且宁静的山中月夜氛围。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青山无一尘”:诗人目光聚焦近处青山,“无一尘”描绘出青山洁净如洗,毫无尘埃,为画面定下清幽纯净基调,营造出一尘不染的氛围,暗示内心对纯净自然的向往。“青天无一云”:视线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移至天空,“无一云”强调天空澄澈,不见片缕云彩,进一步强化环境的纯净感,与青山相呼应,构建出广阔、清幽的背景。“天上惟一月”:目光继续上移,聚焦天空中的明月,“惟一月”突出明月在夜空中的唯一性,成为视觉中心,增添画面静谧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绕这轮明月展开。“山中惟一人”:最后将视角落回自身,“惟一人”表明诗人独自置身于这空灵的环境中,体现出个体在自然中的独特存在,与前面描绘的自然景象相融合,传达出宁静、孤独又享受其中的心境。第二首“此时闻松声”:从远处传来松声,开启听觉描写。松声在山中回荡,营造出空旷、悠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与深沉,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动态的声音元素。“此时闻钟声”:钟声由远及近传来,打破松声的单一,钟声的悠扬回荡,或许来自山中古寺,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庄严与神秘,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交织。“此时闻涧声”:声音逐渐靠近,涧水流动的声音清晰可闻,涧声潺潺,凸显出山中的生机与灵动,以水流声的清脆打破之前的静谧,又以其柔和融入整体氛围。“此时闻虫声”:声音最终归结到诗人身边,虫声细微,从大的声响过渡到细微的虫鸣,以声衬静,进一步强化山中月夜的静谧,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细微声音的敏锐捕捉和专注聆听。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韵悠然,寥寥数语便意蕴丰赡,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意境,且富含哲理,堪称作者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交融的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