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sōng
shān
guǎn
èr

朝代:清作者:林则徐浏览量:2
shǔ
yóu
sòng
qiū
tāo
shān
guǎn
shuāng
qiú
duì
yǐng
háo
jiàn
hún
wàng
xíng
chéng
yīn
céng
fèi
zhǔ
rén
láo
lái
jié
gēn
yuán
tài
dài
fēn
fēng
jié
bìng
gāo
zhī
shì
dīng
gōng
qín
ài
mèng
zhōng
zhǐ
zhào
sān
dāo

译文

驿差特意送来了秋的消息,山馆前两棵如虬龙般的松树相对呼啸。倚靠栏杆完全忘记了旅途奔波的辛苦,松树能枝繁叶茂曾耗费主人许多辛劳。它们如同徂徕山上的松树一样根系牢固,也和泰山受封的松树一样气节崇高。知道是丁公辛勤爱护它们,这爱护之情,在梦中都让人感受到不止是象征吉祥的三刀之兆。

逐句剖析

"署邮特地送秋涛":驿差特意送来了秋的消息,

"山馆双虬对影号":山馆前两棵如虬龙般的松树相对呼啸。

"倚槛浑忘行役苦":倚靠栏杆完全忘记了旅途奔波的辛苦,

"成阴曾费主人劳":松树能枝繁叶茂曾耗费主人许多辛劳。

"徂徕结侣根原固":它们如同徂徕山上的松树一样根系牢固,

"泰岱分封节并高":也和泰山受封的松树一样气节崇高。

"知是丁公勤爱护":知道是丁公辛勤爱护它们,

"梦中奚止兆三刀":这爱护之情,在梦中都让人感受到不止是象征吉祥的三刀之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双松山馆二律》是清代名臣林则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山馆双松为吟咏对象,首联点明山馆双松的独特环境,勾勒馆舍清幽之景;颔联写诗人倚槛赏松,忘却行役之苦,感叹松树成荫离不开主人的辛勤培育;颈联化用“徂徕结侣”“泰岱分封”等典故,赞美松树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质;尾联表达对松树守护者的赞许以及对自身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期许。全诗以双松为核心意象,借物抒情,将对松树的赞美与自身的情感、志向巧妙融合,展现出传统咏物诗在林则徐笔下的独特转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署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虬对影号”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季节,“署邮”指驿差,古代分驿为五等,一等曰“邮”,惟寻常公文,不由差役驿马传递,因有“署邮”之称。驿差送来秋涛,表明已是秋深时节。一个“送”字赋予了署邮以人的行为,仿佛秋涛是被人特意送来,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让读者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山馆双虬对影号”描绘了山馆前的景象,“双虬”将两棵松树比作两条虬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的形态,它们盘曲而又富有气势,“对影号”将古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深秋的寂静与萧索,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馆的清幽和时光的流逝。颔联“倚槛浑忘行役苦,成阴曾费主人劳”两句写诗人倚靠在栏杆旁的感受。诗人倚靠在栏杆上,全然忘记了出行求宦的辛苦。“倚槛”这一动作,表现出诗人在面对山馆美景时的放松和惬意,“浑忘”强调了这种忘却的程度,体现出山馆的美景和宁静对诗人的感染,使他暂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和生活的艰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眼前自然美景的陶醉,以及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生活的喜爱。“成阴曾费主人劳”写此时的感受,这两棵松树能够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曾经耗费了主人大量的心血和辛劳。这里用《三国志》中曹操植树成阴的故事,暗示主人精心培育这些树木,付出了很多心血。“费主人劳”表达了对主人辛勤付出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精心营造生活环境的态度的肯定。颈联“徂徕结侣根原固,泰岱分封节并高”两句化用典故,进一步写松树。“徂徕”是山名,在今泰安市东南,这里泛指山,传说徂徕山上的松树相互结伴,“结侣根原固”意思是松树们结伴而生,其根系原本就十分牢固,象征着它们团结且根基深厚。“泰岱分封”源自《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途中遇雨,避于松树之下,因松树救驾有功,遂被秦始皇敕封“五大夫”爵位,这里以“泰岱分封”来形容诗中的松树,“节并高”说松树的气节同样高尚。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赞美了松树的坚韧品质和高尚气节,也借此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追求和敬仰。​尾联“知是丁公勤爱护,梦中奚止兆三刀”两句,“丁公”指汉人丁鸿,字孝公,为人仁爱,居住的地方人立碑作词称颂他,他后来为官洛阳令,在任上多行善政。这里说知道是丁公勤于爱护这些树木,曾经给它们以护持而结成佳梦。诗人用丁公的故事,表达了对丁公这种勤政爱民、有善报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品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兆三刀”化用了《搜神记》中丁固梦松的典故。传说丁固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梦到屋梁上悬挂的刀由三把变为四把,主簿李毅为其解析,认为三把刀为“州”字,多一把寓意“益州”,预示他将升任益州刺史,后来此梦果然应验。这里化用此典,表达了对丁公勤爱护树行为的认可,同时以丁公之梦自比,暗示自己如同丁公一样,有着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也期望能像丁公那样获得上天的眷顾,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九》

下一篇:清·李英《十月京师纪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