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弟获桃坠一枚":最小的弟弟得到一枚桃核雕刻的坠子,
# 桃坠:桃核做的坠子。坠,坠子,一种装饰物。,季弟:最小的弟弟。古代汉语中排行:伯(孟)、仲、叔、季。
"长五分许":长度大约五分,
# 许:左右。
"横广四分":宽度大约四分。
# 广:宽。
"全核向背皆山":整个桃核的正面和背面都刻着山。
# 向背:正面和背面。
"山坳插一城":山间的低洼处有一座城,
# 坳:洼下的地方。
"雉历历可数":城墙的垛口清晰可数。
# 历历:清清楚楚。,雉:城墙上的垛子。
"城巅具层楼":城顶有一座多层楼阁,
# 具:有。,巅:顶端。
"楼门洞敞":楼阁的门大敞着。
# 洞敞:大开。
"中有人":楼阁里有个人,
"类司更卒":像打更士兵,
# 司更卒:更夫。司,管理。,类:像。
"执桴鼓":手里拿着鼓槌在敲鼓,
# 执桴鼓:拿着鼓槌敲鼓。执,拿;桴,鼓槌;鼓,敲(动词)。
"若寒冻不胜者":好像冻得受不了的样子。
# 不胜:受不了。
"枕山麓一寺":靠近山脚有一座寺庙,
# 山麓:山脚。
"老松隐蔽三章":几棵老松树遮蔽着它。
# 章:棵。
"松下凿双户":松树下凿了两扇门,
# 户:门。
"可开阖":可以开关。
# 阖:合。
"户内一僧":门内有位僧人,
"侧首倾听":侧着头倾听;
"户虚掩":门半掩着,
"如应门":好像在应门;
# 应门:应声开门。
"洞开":完全打开时,
"如延纳状":又像在邀请进入的样子,
# 延纳:邀请(人)进门。
"左右度之无不宜":左右看看都很合适。
# 宜:可以。,度:揣测。
"松外东来一衲":松树外从东边走来一个和尚,
# 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
"负卷帙踉跄行":背着书箱脚步不稳地走着,
# 踉跄:走路匆忙不稳的样子。,卷帙:书卷,这里指佛经。
"若为佛事夜归者":好像是做佛事晚归的人。
# 佛事:和尚给人念经。
"对林一小陀":对面树林里有个小和尚,
# 小陀:小和尚。,对:并峙。
"似闻足音仆仆前":好像听到脚步声,急促地走了过来。
# 仆仆:奔走劳顿的样子。,闻:听见。
"核侧出浮屠七级":桃核的侧面刻出一座七层的佛塔,
# 浮屠七级:七层宝塔。
"距滩半黍":距离河滩只有半粒黄米大小。
# 半黍:半分长。
"近滩维一小舟":靠近河滩系着一艘小船,
# 维:用绳栓着。
"篷窗短舷间":在船篷的窗户和短船边之间,
"有客凭几假寐":有个客人靠着桌子打瞌睡,
# 假寐:不脱衣服睡觉。
"形若渐寤然":样子好像要醒过来。
# 寤然:睡醒的样子。,渐:快要。
"舟尾一小童":船尾有个小孩,
"拥炉嘘火":抱着炉子吹火,
# 嘘火:吹火。,拥:抱着。
"盖供客茗饮也":大概是给客人煮茶喝。
# 茗:茶。,盖:表示推测,大概。
"舣舟处当寺阴":停船的地方对着寺庙的背面,
# 当:正对。,舣舟:停船靠岸。
"高阜钟阁踞焉":一座高的土山上坐落着钟阁。
# 高阜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踞,蹲。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敲钟的人容貌精神焕发,
# 爽爽:高明卓越清楚的样子。
"睡足余兴乃尔":像是睡足了还有兴致的样子。
# 睡足余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
"山顶月晦半规":山顶上月亮暗淡,呈半圆形,
# 半规:半圆。
"杂疏星数点":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
# 杂:夹杂。
"下则波纹涨起":山下则是波纹涌起,
"作潮来候":呈现出潮水即将到来的迹象。
# 候:徵兆。
"取诗":这取自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
#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二句: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到客船”
"之句":的句子。
"计人凡七":计算人物共有七个:
# 凡:总共。,计:统计。
"僧四":僧人四个,
"客一":客人一个,
"童一":小孩一个,
"卒一":士兵一个。
"宫室器具凡九":房屋器具共有九种:
"城一":城一座,
"楼一":楼阁一座,
"招提一":寺庙一座,
# 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浮屠一":佛塔一座,
"舟一":船一只,
"阁一":钟阁一座,
"炉灶一":炉灶一个,
"钟鼓各一":钟和鼓各一个。
"景凡七":景色共有七种:
"山、":山、
"水、":水、
"林木、":树林、
"滩石四":滩石四种,
"星、":星星、
"月、":月亮、
"灯火三":灯火三种。
"而人事如传更":而人的活动如打更,
# 人事:人之所为,人的活动。
"报晓":报晓,
"侯门":等候开门,
"夜归":夜归,
"隐几":靠着桌子,
# 隐:靠着。
"煎茶":煮茶,
"统为六":总共六种,
"各殊致殊意":每种都有不同的情致意趣,
# 各殊致殊意:情态各不相同。殊致,不同的情趣。
"且并其愁苦、":并且连他们的愁苦、
# 并:一并具有。
"寒惧、":寒冷恐惧、
"凝思诸态":专注思考等各种神态,
"俱一一肖之":都一一相似。
# 肖:模仿。
"语云":俗语说:“
"纳须弥于芥子":把须弥山放进芥子里。”
# 芥子:芥菜子,比喻微小的地方。,须弥:佛经里的高山。,纳:容纳。
"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 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围绕一枚桃核微雕工艺品展开的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核上雕刻的城池、寺庙、人物及自然景观,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诗意场景凝缩于方寸之间,展现了传统微雕工艺的精妙绝伦。文章以空间顺序铺陈,既凸显了工匠技艺的鬼斧神工,又暗含佛家“纳须弥于芥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对微观艺术创造力的赞叹与对匠人专注精神的敬仰。
2. 分段赏析
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勾勒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深秋夜色。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空意象,既承载着诗人羁旅之愁,又暗含盛唐气象的隐喻。而当代桃核微雕艺术《枫桥夜泊》的创作,则以方寸乾坤再现诗境,通过寒山寺与孤舟两个核心场景的雕琢,将诗歌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画卷。寒山寺的微雕场景中,松影婆娑间可见三重建筑:城楼高耸的“姑蘇城”匾额清晰可辨,寺前古松枝桠如伞盖遮天,山门虚掩处侧立僧人凝神谛听。工匠以镂空技法雕出“负卷帙踉跄行”的行脚僧,其衣袂褶皱与脚下碎石的刻画,暗合诗中“若为佛事夜归者”的情境。更妙的是钟阁内“貌爽爽自得”的叩钟者,与远处“似闻足音仆仆前”的小沙弥形成时空呼应,将“夜半钟声”的听觉意象转化为视觉化的期待感。孤舟场景的雕刻堪称点睛之笔。乌篷船头伏案假寐的客旅,衣袖垂落如秋叶飘零,与船尾“拥炉嘘火”的童子形成动静对照。舟身竹篾纹理的细密雕琢,与江面“波纹涨起”的流线型刻痕,共同构建出“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视觉张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篷窗透出的微光,在琥珀材质的天然色泽映衬下,恰似诗中“残月半弯,疏星数点”的朦胧夜色。创作者通过“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的观察视角,将七组人物、九处建筑、七重景致浓缩于方寸之间。司更卒“若寒冻不胜”的瑟缩姿态,与敲钟者“睡足徐兴乃尔”的闲适神态形成强烈反差,暗喻诗中“愁眠”与“钟声”的情感张力。这种“纳须弥于芥子”的创作手法,既传承了《核舟记》的写实传统,又赋予传统诗境以当代审美表达。
3. 作品点评
作者在行文间不时加入传神的描写句,如“若寒冻不胜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巧妙地避免了行文的枯燥平淡,令文章生动感人。同时,其记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或由上而下,或由内及外,或由中心向四周铺陈,虽涉事颇多却杂而不乱。至于文章第二段,绝非前文的简单重复:前文侧重以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叙述;而第二段则按类别梳理总结,对前文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概括,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回味和理解。这也正是这类记述文章所必需的安排。
# 文章不仅写出了这枚桃核上身份地位各各不问的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等七个人物愁苦、寒惧、疑思的诸种意态情趣;同时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水、林木、滩石,以及城、楼、阁、招提、浮屠、舟船、炉灶、钟鼓等九件宫室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时,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点聚焦在两个中心上:一是寒山寺,一是水边的小舟。这样,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景物、宫室器具,便有了中心,而不会各自为阵,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了。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叙的景然有序,从山顶到山脚,再到水边,由中心到边缘,由宫室器具、人物、山水林滩,到最后点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的诗意,都显得杂而不乱,从容自如,条理非常清晰,亦可看出作者文笔的高妙。应该说,这篇文章与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都可视为以描写微雕工艺品为内容的散文中的珍品。
不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
下一篇:清·乾隆《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