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朝代:清作者:宋起凤浏览量:3
huò
táo
zhuì
méi
cháng
fēn
héng
guǎng
广
fēn
quán
xiàng
bèi
jiē
shān
shān
ào
chā
chéng
zhì
shǔ
chéng
diān
céng
lóu
lóu
mén
dòng
chǎng
zhōng
yǒu
rén
lèi
gēng
zhí
ruò
hán
dòng
shèng
zhě
zhěn
shān
lǎo
sōng
yǐn
sān
zhāng
sōng
xià
záo
shuāng
kāi
nèi
sēng
shǒu
qīng
tīng
yǎn
yìng
mén
dòng
kāi
yán
zhuàng
zuǒ
yòu
zhī
sōng
wài
dōng
lái
juàn
zhì
liàng
qiàng
xíng
ruò
wéi
shì
guī
zhě
duì
lín
xiǎo
tuó
wén
yīn
qián
chū
tān
bàn
shǔ
jìn
tān
wéi
xiǎo
zhōu
péng
chuāng
duǎn
xián
jiān
yǒu
píng
jiǎ
mèi
xíng
ruò
jiàn
rán
zhōu
wěi
xiǎo
tóng
yōng
huǒ
gài
gōng
míng
yǐn
zhōu
chù
dāng
yīn
gāo
zhōng
yān
kòu
zhōng
zhě
mào
shuǎng
shuǎng
shuì
xìng
nǎi
ěr
shān
dǐng
yuè
huì
bàn
guī
shū
xīng
shù
diǎn
xià
wén
zhǎng
zuò
cháo
lái
hòu
sh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chuán
zhī
rén
fán
sēng
tóng
gōng
shì
fán
jiǔ
chéng
lóu
zhāo
zhōu
zào
zhōng
jǐng
fán
shān
shuǐ
lín
tān
shí
xīng
yuè
dēng
huǒ
sān
ér
rén
shì
chuán
gēng
bào
xiǎo
hòu
mén
guī
yǐn
jiān
chá
tǒng
wéi
liù
shū
zhì
shū
qiě
bìng
chóu
hán
níng
zhū
tài
xiào
zhī
yún
:“
:“
jiè
。”
。”
dài
wèi
shì

译文

最小的弟弟得到一枚桃核雕刻的坠子,长度大约五分,宽度大约四分。整个桃核的正面和背面都刻着山。山间的低洼处有一座城,城墙的垛口清晰可数。城顶有一座多层楼阁,楼阁的门大敞着。楼阁里有个人,像打更士兵,手里拿着鼓槌在敲鼓,好像冻得受不了的样子。靠近山脚有一座寺庙,几棵老松树遮蔽着它。松树下凿了两扇门,可以开关。门内有位僧人,侧着头倾听;门半掩着,好像在应门;完全打开时,又像在邀请进入的样子,左右看看都很合适。松树外从东边走来一个和尚,背着书箱脚步不稳地走着,好像是做佛事晚归的人。对面树林里有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急促地走了过来。桃核的侧面刻出一座七层的佛塔,距离河滩只有半粒黄米大小。靠近河滩系着一艘小船,在船篷的窗户和短船边之间,有个客人靠着桌子打瞌睡,样子好像要醒过来。船尾有个小孩,抱着炉子吹火,大概是给客人煮茶喝。停船的地方对着寺庙的背面,一座高的土山上坐落着钟阁。敲钟的人容貌精神焕发,像是睡足了还有兴致的样子。山顶上月亮暗淡,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则是波纹涌起,呈现出潮水即将到来的迹象。这取自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计算人物共有七个:僧人四个,客人一个,小孩一个,士兵一个。房屋器具共有九种:城一座,楼阁一座,寺庙一座,佛塔一座,船一只,钟阁一座,炉灶一个,钟和鼓各一个。景色共有七种:山、水、树林、滩石四种,星星、月亮、灯火三种。而人的活动如打更,报晓,等候开门,夜归,靠着桌子,煮茶,总共六种,每种都有不同的情致意趣,并且连他们的愁苦、寒冷恐惧、专注思考等各种神态,都一一相似。俗语说:“把须弥山放进芥子里。”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逐句剖析

"季弟获桃坠一枚":最小的弟弟得到一枚桃核雕刻的坠子,

# 桃坠:桃核做的坠子。坠,坠子,一种装饰物。,季弟:最小的弟弟。古代汉语中排行:伯(孟)、仲、叔、季。

"长五分许":长度大约五分,

# 许:左右。

"横广四分":宽度大约四分。

# 广:宽。

"全核向背皆山":整个桃核的正面和背面都刻着山。

# 向背:正面和背面。

"山坳插一城":山间的低洼处有一座城,

# 坳:洼下的地方。

"雉历历可数":城墙的垛口清晰可数。

# 历历:清清楚楚。,雉:城墙上的垛子。

"城巅具层楼":城顶有一座多层楼阁,

# 具:有。,巅:顶端。

"楼门洞敞":楼阁的门大敞着。

# 洞敞:大开。

"中有人":楼阁里有个人,

"类司更卒":像打更士兵,

# 司更卒:更夫。司,管理。,类:像。

"执桴鼓":手里拿着鼓槌在敲鼓,

# 执桴鼓:拿着鼓槌敲鼓。执,拿;桴,鼓槌;鼓,敲(动词)。

"若寒冻不胜者":好像冻得受不了的样子。

# 不胜:受不了。

"枕山麓一寺":靠近山脚有一座寺庙,

# 山麓:山脚。

"老松隐蔽三章":几棵老松树遮蔽着它。

# 章:棵。

"松下凿双户":松树下凿了两扇门,

# 户:门。

"可开阖":可以开关。

# 阖:合。

"户内一僧":门内有位僧人,

"侧首倾听":侧着头倾听;

"户虚掩":门半掩着,

"如应门":好像在应门;

# 应门:应声开门。

"洞开":完全打开时,

"如延纳状":又像在邀请进入的样子,

# 延纳:邀请(人)进门。

"左右度之无不宜":左右看看都很合适。

# 宜:可以。,度:揣测。

"松外东来一衲":松树外从东边走来一个和尚,

# 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

"负卷帙踉跄行":背着书箱脚步不稳地走着,

# 踉跄:走路匆忙不稳的样子。,卷帙:书卷,这里指佛经。

"若为佛事夜归者":好像是做佛事晚归的人。

# 佛事:和尚给人念经。

"对林一小陀":对面树林里有个小和尚,

# 小陀:小和尚。,对:并峙。

"似闻足音仆仆前":好像听到脚步声,急促地走了过来。

# 仆仆:奔走劳顿的样子。,闻:听见。

"核侧出浮屠七级":桃核的侧面刻出一座七层的佛塔,

# 浮屠七级:七层宝塔。

"距滩半黍":距离河滩只有半粒黄米大小。

# 半黍:半分长。

"近滩维一小舟":靠近河滩系着一艘小船,

# 维:用绳栓着。

"篷窗短舷间":在船篷的窗户和短船边之间,

"有客凭几假寐":有个客人靠着桌子打瞌睡,

# 假寐:不脱衣服睡觉。

"形若渐寤然":样子好像要醒过来。

# 寤然:睡醒的样子。,渐:快要。

"舟尾一小童":船尾有个小孩,

"拥炉嘘火":抱着炉子吹火,

# 嘘火:吹火。,拥:抱着。

"盖供客茗饮也":大概是给客人煮茶喝。

# 茗:茶。,盖:表示推测,大概。

"舣舟处当寺阴":停船的地方对着寺庙的背面,

# 当:正对。,舣舟:停船靠岸。

"高阜钟阁踞焉":一座高的土山上坐落着钟阁。

# 高阜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踞,蹲。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敲钟的人容貌精神焕发,

# 爽爽:高明卓越清楚的样子。

"睡足余兴乃尔":像是睡足了还有兴致的样子。

# 睡足余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

"山顶月晦半规":山顶上月亮暗淡,呈半圆形,

# 半规:半圆。

"杂疏星数点":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

# 杂:夹杂。

"下则波纹涨起":山下则是波纹涌起,

"作潮来候":呈现出潮水即将到来的迹象。

# 候:徵兆。

"取诗":这取自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

#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二句: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到客船”

"之句":的句子。

"计人凡七":计算人物共有七个:

# 凡:总共。,计:统计。

"僧四":僧人四个,

"客一":客人一个,

"童一":小孩一个,

"卒一":士兵一个。

"宫室器具凡九":房屋器具共有九种:

"城一":城一座,

"楼一":楼阁一座,

"招提一":寺庙一座,

# 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浮屠一":佛塔一座,

"舟一":船一只,

"阁一":钟阁一座,

"炉灶一":炉灶一个,

"钟鼓各一":钟和鼓各一个。

"景凡七":景色共有七种:

"山、":山、

"水、":水、

"林木、":树林、

"滩石四":滩石四种,

"星、":星星、

"月、":月亮、

"灯火三":灯火三种。

"而人事如传更":而人的活动如打更,

# 人事:人之所为,人的活动。

"报晓":报晓,

"侯门":等候开门,

"夜归":夜归,

"隐几":靠着桌子,

# 隐:靠着。

"煎茶":煮茶,

"统为六":总共六种,

"各殊致殊意":每种都有不同的情致意趣,

# 各殊致殊意:情态各不相同。殊致,不同的情趣。

"且并其愁苦、":并且连他们的愁苦、

# 并:一并具有。

"寒惧、":寒冷恐惧、

"凝思诸态":专注思考等各种神态,

"俱一一肖之":都一一相似。

# 肖:模仿。

"语云":俗语说:“

"纳须弥于芥子":把须弥山放进芥子里。”

# 芥子:芥菜子,比喻微小的地方。,须弥:佛经里的高山。,纳:容纳。

"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 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核工记》是清代文学家宋起凤创作的一篇文言散文,全文围绕一枚桃核微雕作品展开,细致描绘了核上雕刻的山水、城池、人物及场景。文章以空间顺序为线索,从山顶到山脚、从建筑到舟船,层层铺陈,将微雕的精巧与诗意融为一体。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神态与动作细节,如“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侧首倾听”等,赋予静态雕刻以动态生命力,展现了工匠技艺的鬼斧神工。全文紧扣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通过寒山寺钟声、夜半客船等意象,营造出静谧深远的氛围。雕刻内容涵盖人物七名、建筑九处、景致七类,涵盖传更、夜归、煎茶等生活场景,既再现了诗意画面,又暗含人间百态。文中“纳须弥于芥子”的总结,既点明微雕“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也暗含对匠人专注精神的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微雕艺术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作为雕刻工艺长河中一条重要的支脉,始终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在一枚不过方寸的桃核之上,竟能将人间百态、山水胜景与不同风格的建筑奇观尽揽其中,更将传神之韵、精微之工与繁复之妙熔铸一体——这般"纳须弥于芥子"的鬼斧神工,正是中国微雕工匠世代传承、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如今,作者的幼弟得遇一件精妙绝伦的桃核微雕工艺品,见其雕工之精湛,感其技艺之非凡,遂援笔写下这篇文字,以寄心中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围绕一枚桃核微雕工艺品展开的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核上雕刻的城池、寺庙、人物及自然景观,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诗意场景凝缩于方寸之间,展现了传统微雕工艺的精妙绝伦。文章以空间顺序铺陈,既凸显了工匠技艺的鬼斧神工,又暗含佛家“纳须弥于芥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对微观艺术创造力的赞叹与对匠人专注精神的敬仰。

2. 分段赏析

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勾勒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深秋夜色。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空意象,既承载着诗人羁旅之愁,又暗含盛唐气象的隐喻。而当代桃核微雕艺术《枫桥夜泊》的创作,则以方寸乾坤再现诗境,通过寒山寺与孤舟两个核心场景的雕琢,将诗歌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画卷。寒山寺的微雕场景中,松影婆娑间可见三重建筑:城楼高耸的“姑蘇城”匾额清晰可辨,寺前古松枝桠如伞盖遮天,山门虚掩处侧立僧人凝神谛听。工匠以镂空技法雕出“负卷帙踉跄行”的行脚僧,其衣袂褶皱与脚下碎石的刻画,暗合诗中“若为佛事夜归者”的情境。更妙的是钟阁内“貌爽爽自得”的叩钟者,与远处“似闻足音仆仆前”的小沙弥形成时空呼应,将“夜半钟声”的听觉意象转化为视觉化的期待感。孤舟场景的雕刻堪称点睛之笔。乌篷船头伏案假寐的客旅,衣袖垂落如秋叶飘零,与船尾“拥炉嘘火”的童子形成动静对照。舟身竹篾纹理的细密雕琢,与江面“波纹涨起”的流线型刻痕,共同构建出“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视觉张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篷窗透出的微光,在琥珀材质的天然色泽映衬下,恰似诗中“残月半弯,疏星数点”的朦胧夜色。创作者通过“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的观察视角,将七组人物、九处建筑、七重景致浓缩于方寸之间。司更卒“若寒冻不胜”的瑟缩姿态,与敲钟者“睡足徐兴乃尔”的闲适神态形成强烈反差,暗喻诗中“愁眠”与“钟声”的情感张力。这种“纳须弥于芥子”的创作手法,既传承了《核舟记》的写实传统,又赋予传统诗境以当代审美表达。

3. 作品点评

作者在行文间不时加入传神的描写句,如“若寒冻不胜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巧妙地避免了行文的枯燥平淡,令文章生动感人。同时,其记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或由上而下,或由内及外,或由中心向四周铺陈,虽涉事颇多却杂而不乱。至于文章第二段,绝非前文的简单重复:前文侧重以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叙述;而第二段则按类别梳理总结,对前文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概括,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回味和理解。这也正是这类记述文章所必需的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不仅写出了这枚桃核上身份地位各各不问的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等七个人物愁苦、寒惧、疑思的诸种意态情趣;同时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水、林木、滩石,以及城、楼、阁、招提、浮屠、舟船、炉灶、钟鼓等九件宫室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时,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点聚焦在两个中心上:一是寒山寺,一是水边的小舟。这样,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景物、宫室器具,便有了中心,而不会各自为阵,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了。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叙的景然有序,从山顶到山脚,再到水边,由中心到边缘,由宫室器具、人物、山水林滩,到最后点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的诗意,都显得杂而不乱,从容自如,条理非常清晰,亦可看出作者文笔的高妙。应该说,这篇文章与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都可视为以描写微雕工艺品为内容的散文中的珍品。

不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其八)》

下一篇:清·乾隆《太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