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yuán
liù
shǒu

朝代:唐作者:崔液浏览量:2
lòu
yín
qiě
cuī
tiě
guān
jīn
suǒ
chè
míng
kāi
shuí
jiā
jiàn
yuè
néng
xián
zuò
chù
wén
dēng
kàn
lái

译文

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逐句剖析

"玉漏银壶且莫催":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

# 玉漏银壶: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银,一作铜。

"铁关金锁彻明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

# 彻:通,直到。,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谁家见月能闲坐":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

"何处闻灯不看来":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 不看来:不过来看呢。,何处: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元夜六首(其一)》是初唐崔液创作的七言绝句。主题围绕长安上元节(元宵节)赏灯景象展开。运用设问,生动展现人们赏灯的热情;前两句以景衬情,营造节日氛围。前两句“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点明上元夜解除宵禁,人们盼时间慢些,尽情玩乐;后两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以反问强调全民参与赏灯的热闹。此诗语言质朴,却生动勾勒出上元节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的景象,体现出节日的欢快氛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崔液(?~713?),初唐诗人。字润甫,小名海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崔湜之弟。举进士第一,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哥哥崔湜犯罪被流放,崔液逃亡至郢州,大赦后返回,途中去世。崔液工五言诗,文风典丽,崔湜赞其为“我家龟龙”。其逃亡途中作《幽征赋》抒发情怀,用词典雅华丽。友人裴耀卿纂其遗文为《崔液集》10卷,今佚。《全唐诗》存其诗12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上元节题材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玉漏银壶、铁关金锁、明月、花灯等意象,展现了长安上元节赏灯的繁华热闹景象,表达了人们对节日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上元节的景象,写出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其中“玉漏银壶”是古代的计时装置,采用漏刻之法计时。其原理是铜壶盛水,壶底开孔,内置刻度箭,随着水的减少,刻度依次显现,以此来报时。尽管元宵夜解除了宵禁,长安城钟鼓楼上依旧按时报更。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嫌时间飞逝太快,无法尽情游玩,故而呼喊:滴漏箭壶啊,你别如此急促地催促,也别让时间过得这般迅速,今夜城门会一直敞开到天明!上句真切传达出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则表明在这太平盛世,理当通宵畅玩。晚饭后,精心装扮的人们难掩内心喜悦,早早出门,三五成群,相互邀约、呼唤、嬉笑,从巷口涌出,融入大街,汇入喧闹欢腾如潮的人流。大家兴致勃勃地燃放烟花爆竹,舞动狮子龙灯,观赏五彩斑斓的灯火,一路评论、嬉戏、赞叹。兴致愈发高涨,“莫相催”更衬托出节日气氛的热烈和景色的迷人。后两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则指代家家户户、每一个人,生动描绘出万巷皆空的热闹盛况。这涵盖了从王侯将相到平民百姓等形形色色的人群。这四字蕴含着丰富内容,将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以简洁一语道尽。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不仅将元宵盛景迷人、令人心驰神往的情状灵活生动地展现出来,还让人回味无穷,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描绘出元宵节通宵达旦赏灯的热闹场景,也充分展现出人们高涨且持久的欢乐兴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巫峡》

下一篇:唐·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