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秋更好":暮色中的秋日更显深邃,
"敛敛蕙兰中":夕阳余晖聚敛在蕙兰丛间。
# 敛敛:光波流动貌。一作潋潋。
"极浦明残雨":遥远的水岸泛着残雨的微光,
# 极浦:遥远的水边。
"长天急远鸿":辽阔天际孤雁疾掠如箭。
"僧窗留半榻":佛寺窗边留着未收的半张禅榻,
# 留:夕照逗留。
"渔舸透疏篷":渔船篷布在风中稀疏透光。
"莫恨清光尽":莫为消逝的夕照遗憾,
# 清光:此指日光。
"寒蟾即照空":寒月即将升空朗照乾坤。
# 寒蟾: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分段赏析
首联“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两句总起全诗意境。前句以“夕阳”与“秋”并置,点出暮色与季节的双重审美特质——秋日黄昏因澄净通透更显深邃,暗含对时节流转的敏锐感知。“敛敛”二字既描摹夕阳余晖聚敛于蕙兰丛中的光影动态,又以兰草的幽香清质暗示心境收敛,将自然光色与人文气质交融。此句通过视觉(夕照)与嗅觉(兰香)的复合意象,奠定全诗清雅克制的基调。颔联“极浦明残雨,长天急远鸿”一联拓展空间维度。前句“极浦”指向水天相接的远方,“明残雨”以夕阳余晖映照雨霁后的水光,使零落雨丝在暮色中幻化为闪烁的碎金,形成明灭变幻的视觉奇观。后句“急远鸿”中“急”字突破传统鸿雁意象的悠然特质,既写孤雁疾飞的动态张力,又暗含时间流逝的紧迫感。两句构成静(残雨明灭)与动(飞鸿疾掠)、近(极浦)与远(长天)的强烈对比,在宏阔画面中注入流动的生命意识。颈联“僧窗留半榻,渔舸透疏篷”转写人间烟火。前句“僧窗”与“半榻”构成禅意空间,暗示修行者的静修状态;后句“渔舸”与“疏篷”展现渔人劳作的粗粝日常。“留”与“透”二字尤见匠心:前者表现时光在佛寺窗棂间凝固的静谧,后者描绘渔船篷布在风中稀疏透光的动态。两组意象通过工整对仗形成出世与入世的微妙平衡,折射诗人对两种生存状态的观照与思考。尾联“莫恨清光尽,寒蟾即照空”收束全篇哲思。“清光”既指将逝的夕阳余晖,亦隐喻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性。“寒蟾”代指冷月,以传统意象暗示永恒循环的时空规律。“莫恨”二字转折中见达观,将夕阳西沉的遗憾升华为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消逝中孕育新生,暗含道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哲学意蕴。尾联以月光承接夕照,完成从视觉观察到生命感悟的升华,在传统暮色题材中注入辩证思维。
上一篇:唐·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下一篇:唐·清江《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