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zhí
jìn
chuán

朝代:唐作者:李敬方浏览量:1
biàn
shuǐ
tōng
huái
zuì
duō
shēng
rén
wéi
hài
xiāng
dōng
nán
shí
sān
zhōu
jìn
zhī
gāo
shì

译文

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既给百姓带来便利却也带来灾祸。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逐句剖析

"汴水通淮利最多":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

"生人为害亦相和":既给百姓带来便利却也带来灾祸。

# 相和:相等。,为害:受害。,生人:生民,老百姓。

"东南四十三州地":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

# 东南:唐时指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

"取尽脂膏是此河":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 脂膏: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汴河直进船》是唐代诗人李敬方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汴河为切入点,揭示了唐代漕运经济背后的民生疾苦。前两句通过“利最多”与“为害”的对比,展现汴河连接淮河带来的经济便利与民生负担并存;后两句直指东南四十三州百姓被剥削压榨的残酷现实,“取尽脂膏”四字尤为沉痛。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平实语言揭露漕运制度下官方与民生的尖锐矛盾,末句比喻精警,将抽象的经济掠夺具象化。全诗篇幅短小而批判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赋税苛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瘼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汴河直进船》是李敬方有感于中唐社会现实而作。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拥兵自重且税赋不入朝廷,朝廷财政完全仰仗江南诸州。为满足中央需求,官府通过汴河将江南百姓被残酷压榨的财富源源不断运往北方,汴河成为维系朝廷命脉的“取脂膏”通道。李敬方身处中唐,目睹这一畸形的经济格局下百姓的苦难,结合汴河作为漕运主干道的特殊地位,以诗揭露“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的社会现实,表达对横征暴敛的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歌通过描写汴河漕运的利弊,深刻揭露了唐代统治者通过运河大肆搜刮东南百姓财富的残酷现实,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前句肯定汴河开通的益处,后句转而揭示其对百姓的危害,尤其末句点出运河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通过利弊对比,凸显统治阶级剥削的残酷,强化批判力度。直抒胸臆:“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直接点明东南四十三州的百姓脂膏全被通过运河搜刮殆尽,直白抒发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斥责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情感强烈鲜明。借物咏怀:全诗围绕“汴河”展开。借汴河这一具体事物,既议论其沟通南北的益处,更借其成为运输搜刮物资的渠道这一事实,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将对事物的描述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相结合,寄托忧民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句“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济渠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诸多便利。次句“生人为害亦相和”,对民生而言,运河的开通利弊相伴,中晚唐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其弊端逐渐凸显。后两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运河成为物资运输的重要渠道,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的劳动成果通过这条运河源源不断输往唐王朝的府库,民生陷入深重困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以汴河为吟咏对象,实则揭露的是统治阶层的苛敛盘剥。诗作从汴河船只直航这一景象生发议论,既认可了汴水开通带来的便利,也尖锐地指出其伴随的弊端。诗人对劳动人民满怀悲悯,痛斥统治阶层借助运河掠夺民财的丑恶行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尝爱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诗,此等语皆可为炙背之献也。

宋诗评家黄彻《巩溪诗话》

# 诗言汴水通淮固有利,然人民遭害亦相和。唐代征收劳动人民生产品,或以冈家征税之规定,或以地方上贡之名目,,或由地方巧立之私法,搜括殆尽,为害已深;而水运之时,强征民船,滥用民夫,穷年累月,不得休歇,弊民亦甚。故言东南各州人民之脂膏皆从此河吞食已尽,其为害生民与有利于国用亦正相同。

现代古典文学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山石榴花》

下一篇:唐·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