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
·
jiǔ
yuè

朝代:唐作者:范灯浏览量:1
cháng
ān
jiǔ
yuè
shí
dēng
gāo
wàng
jiàn
kūn
chí
shàng
yuàn
chū
kāi
fāng
lín
zhèng
xiàn
shuāng
gèng
xiǎng
qiān
mén
wàn
yuè
míng
zhēn
chǔ
cēn

译文

回忆长安,九月时分,登高远眺望见昆池。上苑中露菊初开,芳林里正献上经霜的梨子。更遥想千门万户,月明之夜砧杵声错落响起。

逐句剖析

"忆长安":回忆长安,

"九月时":九月时分,

"登高望见昆池":登高远眺望见昆池。

"上苑初开露菊":上苑中露菊初开,

"芳林正献霜梨":芳林里正献上经霜的梨子。

"更想千门万户":更遥想千门万户,

"月明砧杵参差":月明之夜砧杵声错落响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长安·九月》是唐代范灯所作。开篇以“忆长安”起兴,描绘了九月长安的秋日胜景:包括登高远眺昆明池的浩渺烟波,继而上苑初开的露菊、芳林献上的霜梨,勾勒出京城秋日的明丽色彩。并以“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收束全诗,将自然景观与市井生活相映衬。全诗借景抒情,由物及人,在对故都秋景与人事的细腻描绘中,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往昔生活的感怀,语言简练而意蕴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乡追忆古诗。以九月登高为切入点,描绘长安秋季的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通过露菊、霜梨等意象展现秋意,又以月明砧杵声勾连人事,流露出对长安生活图景的深切追忆。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上苑初开露菊”静态描写园林苑中菊花刚刚开放的景象,“月明砧杵参差”动态描写月明下,女红闲敲砧杵,声音此起彼伏的场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了千家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的记忆场景。

3. 分段赏析

“忆长安,九月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直接抒发了对长安的回忆之情。“忆”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作者对长安的深深怀念。“九月时”明确了时间是九月,此时长安秋意渐浓,为下文描绘长安秋景做了铺垫,让读者能迅速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回忆情境中。“登高望见昆池”作者登高远望,看到了昆池。“登高”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其想要更全面地欣赏长安秋景的视角,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开阔的心境。“昆池”可能是长安城南的一个湖泊,它是长安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代表着长安的繁华与壮丽。通过“望见昆池”,展现出长安城的宏大与壮阔,也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对长安的眷恋。“上苑初开露菊”描绘了上苑中菊花刚刚开放的景象。“上苑”通常是皇家园林,是长安繁华的象征之一。“初开”表明菊花刚刚绽放,展现出一种新生的活力和生机。“露菊”则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感觉,菊花在秋露的滋润下,更显高洁。这句体现了九月长安的自然景观之美,在秋意中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芳林正献霜梨”“芳林”指芬芳的树林,代表着生机与美好。“正献”表示此时正是霜梨丰收、呈现美好景象的时候。霜梨在秋季成熟,它的出现象征着丰收和富足。这句描绘了长安城在九月时,自然生态的繁荣和美好,体现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富饶和安定,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长安繁荣景象的赞美和怀念。“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作者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色延伸到了千家万户。“更想”一词,将其的情感进一步深化,表达出对长安城繁华生活的向往和思念。“月明”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而“砧杵参差”则描绘了月明下,女红闲敲砧杵,声音此起彼伏的场景。砧杵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思念、离别等情感联系在一起,这里暗示着作者对长安城中人们生活的牵挂,以及对往昔长安繁华生活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下一篇:唐·李咸用《庐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