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长安":回忆长安,
"九月时":九月时分,
"登高望见昆池":登高远眺望见昆池。
"上苑初开露菊":上苑中露菊初开,
"芳林正献霜梨":芳林里正献上经霜的梨子。
"更想千门万户":更遥想千门万户,
"月明砧杵参差":月明之夜砧杵声错落响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乡追忆古诗。以九月登高为切入点,描绘长安秋季的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通过露菊、霜梨等意象展现秋意,又以月明砧杵声勾连人事,流露出对长安生活图景的深切追忆。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上苑初开露菊”静态描写园林苑中菊花刚刚开放的景象,“月明砧杵参差”动态描写月明下,女红闲敲砧杵,声音此起彼伏的场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了千家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的记忆场景。
3. 分段赏析
“忆长安,九月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直接抒发了对长安的回忆之情。“忆”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作者对长安的深深怀念。“九月时”明确了时间是九月,此时长安秋意渐浓,为下文描绘长安秋景做了铺垫,让读者能迅速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回忆情境中。“登高望见昆池”作者登高远望,看到了昆池。“登高”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其想要更全面地欣赏长安秋景的视角,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开阔的心境。“昆池”可能是长安城南的一个湖泊,它是长安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代表着长安的繁华与壮丽。通过“望见昆池”,展现出长安城的宏大与壮阔,也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对长安的眷恋。“上苑初开露菊”描绘了上苑中菊花刚刚开放的景象。“上苑”通常是皇家园林,是长安繁华的象征之一。“初开”表明菊花刚刚绽放,展现出一种新生的活力和生机。“露菊”则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感觉,菊花在秋露的滋润下,更显高洁。这句体现了九月长安的自然景观之美,在秋意中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芳林正献霜梨”“芳林”指芬芳的树林,代表着生机与美好。“正献”表示此时正是霜梨丰收、呈现美好景象的时候。霜梨在秋季成熟,它的出现象征着丰收和富足。这句描绘了长安城在九月时,自然生态的繁荣和美好,体现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富饶和安定,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长安繁荣景象的赞美和怀念。“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作者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色延伸到了千家万户。“更想”一词,将其的情感进一步深化,表达出对长安城繁华生活的向往和思念。“月明”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而“砧杵参差”则描绘了月明下,女红闲敲砧杵,声音此起彼伏的场景。砧杵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思念、离别等情感联系在一起,这里暗示着作者对长安城中人们生活的牵挂,以及对往昔长安繁华生活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上一篇:唐·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下一篇:唐·李咸用《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