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轩蔼蔼他年到":您那浓荫覆盖的小花厅我去年曾经到过,
# 华轩蔼蔼他年到:出自王徽诗“长想凭华轩”和鲍令晖诗:“蔼蔼出垂桐”。“华轩蔼蔼”系指韦续的居所。轩,是小厅。华轩,即俗说的小花厅。
"绵竹亭亭出县高":亭亭玉立的绵竹比县署墙头还高。
# 绵竹亭亭出县高:出自陶潜诗:“亭亭复一纪”,意指亭亭竹稍高出屋檐。“县”即“悬”,屋檐之意。这里有称赞韦续之意。县:县署。
"江上舍前无此物":我江边的茅舍前却没有这种竹子,
"幸分苍翠拂波涛":希望您能分给我一些,让苍翠枝叶也拂扫锦江波涛。
# 幸分苍翠拂波涛:出自谢朓诗“苍翠望寒山”。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华轩蔼蔼他年到”是对未来情景的想象,属于虚写,“绵竹亭亭出县高”是眼前绵竹的实际景象,为实写,虚实结合,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意境更深远。“幸分苍翠拂波涛”也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通过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绵竹的向往和期盼。借景抒情:“绵竹亭亭出县高”描绘出绵竹挺拔高耸的姿态,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借这一美景表达了对绵竹的喜爱之情。“幸分苍翠拂波涛”,通过想象绵竹的苍翠枝叶在江面上拂动波涛的画面,不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景象,更借景抒发了诗人希望能得到绵竹,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增添一份美好的情感。拟人:“幸分苍翠拂波涛”中“拂”字将绵竹拟人化,赋予其动作,仿佛绵竹有意识地用它的枝叶去拂动波涛,使绵竹具有了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绵竹的灵动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绵竹的独特情感。
2. 分段赏析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前两句“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华轩蔼蔼”描绘友人乘坐华丽的车子到来的场景,“他年到”点明时间。“绵竹亭亭出县高”写出绵竹高耸挺拔,高出县城的姿态,通过描写绵竹的外在形象,表现出诗人对绵竹的欣赏和喜爱,为后文求绵竹做铺垫。后两句“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诗人表明自己居住在江边,居所前没有绵竹这种植物,“幸分”二字直接表达出希望友人能分出一些绵竹,让那苍翠的竹影能在江边拂动波涛,既体现了对绵竹的渴望,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同时也传达出对友人的请求之意。
# ……此皆却将诗笑题。盖春夏乐事,备足无涂,其涂事事皆在可缓。无端无事讨事,又想数松(竹)点缀。静坐三思,不觉自笑……因而自言自语,自嘲自笑,故诗中皆作推敲商榷之语。
《杜诗解》
# 此截律诗下闪句。
《杜诗详注》
# 首句言韦尝到绵竹为令,所谓平叙直起也。二句入绵竹,所谓从容承之也。三句言少甫宅里未尝有此物,写题中觅绵竹三字原理,转变得好。四句写“觅”字如顺流之舟,与上首格律同。少陵诗多悲壮一派,此独婉转。(品)清逸。
《诗式》
上一篇:唐·蒋维翰《春女怨》
下一篇:唐·范灯《忆长安·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