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萤去":放萤火虫走吧,
"不须留":不必再留它们了,
"聚时年少今白头":想当年聚在一起时还是年少,如今却已白发苍苍。
"架中科斗万余卷":书架上堆积着万余卷像蝌蚪文一样的书籍,
"一字千回重照见":每一个字都反复看过很多遍。
"青云杳渺不可亲":那高远的仕途就像遥远的青云一样渺茫,无法接近,
"开囊欲放增余怨":打开袋子想要放走萤火虫,更增添了心中的怨恨。
"且逍遥":姑且逍遥自在,
"还酩酊":又让自己大醉一场,
"仲舒漫不窥园井":像董仲舒那样随意地不去看园中的井,我可做不到。
"那将寂寞老病身":怎么能让自己这寂寞、年老多病的身体,
"更就微虫借光影":再借助微小的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呢。
"欲放时":想要放走萤火虫的时候,
"泪沾裳":泪水打湿了衣裳。
"冲篱落":萤火虫冲破篱笆飞落,
# 冲篱落:“冲篱”二句:一作去冲篱落千点光。
"千点光":化作千点光芒。
中唐诗人
刘言史(?~812),唐代诗人。赵郡(今属河北邯郸)人。德宗贞元中,至冀州依成德镇节度使王武俊,奏授枣强令,辞疾不就,世称刘枣强。后入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幕,署司功掾,岁余而卒。刘言史与李贺、孟郊友善,其诗风近于李贺,多游赏酬应之作。皮日休赞其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严羽将其列为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之一。《苦妇词》为其代表作品。今传《刘言史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通过描述放萤火虫这一行为,展现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表达自己虽有学识却仕途不顺的无奈与落寞,借放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抒发人生不如意的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仲舒漫不窥园井”运用了典故。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家,他专心治学,“三年不窥园”是其专注读书的典故。诗人在此引用此典,将自己与董仲舒形成鲜明对比。董仲舒能心无旁骛、专心研读,沉浸于知识的世界;而自己却在这年老多病、仕途不顺之时,连借萤火虫微光读书的心思都没有,只能选择放走萤火虫,以逍遥酩酊来逃避现实。通过这一典故,更深刻地烘托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对自身现状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直接点明要放走萤火虫,语气决绝。“聚时年少今白头”通过今昔对比,往昔年少时相聚,如今却已白发苍苍,强烈地感叹时光的飞逝,奠定了全诗哀伤、感慨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架中科斗万余卷,一字千回重照见。”描述书架上堆积着万余卷如蝌蚪文般的书籍,每个字都反复研读。体现出诗人曾经为了追求知识、仕途等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刻苦读书,然而结合后文的仕途不顺,暗示了诗人虽然努力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为下文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做铺垫。“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余怨。”将仕途比作高远的青云,形象地表现出仕途的渺茫和难以亲近,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抱负的无奈。“开囊欲放增余怨”,打开袋子准备放走萤火虫,这一行为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哀怨,放萤这一平常举动成为了哀怨情绪的宣泄口,使哀怨之情更加强烈。“且逍遥,还酩酊,仲舒漫不窥园井。”诗人提出要逍遥自在、尽情醉酒,表现出一种想要自我放纵、逃避现实的心态。“仲舒漫不窥园井”以董仲舒专心读书、不看园井为例,与自己形成对比,暗示自己无法像董仲舒那样专心追求学业和事业,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无奈和失落。“那将寂寞老病身,更就微虫借光影。”体现出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悲哀。“寂寞老病身”描绘出诗人孤独、年老多病的处境,“更就微虫借光影”则表明自己连借助萤火虫微弱光亮读书的心境都没有了,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凄凉和哀怨,对自身处境的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欲放时,泪沾裳。冲篱落,千点光。”放萤时泪水打湿衣裳,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和不舍。“冲篱落,千点光”描绘萤火虫冲破篱笆飞落,化作千点光芒的画面,在哀伤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凄美,以景结情,将诗人的哀怨之情融入到这一画面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 哀怨极矣,不知武子当日亦有此情否?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上一篇:唐·白居易《湖亭晚归》
下一篇:唐·杜牧《自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