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táo
yuán
sòng
rén

朝代:唐作者:包融浏览量:1
líng
chuān
jìng
yōu
xiá
zhōng
yǒu
quǎn
qín
rén
jiā
xiān
shí
jiàn
zhě
wéi
shuí
yuán
shuǐ
jīn
liú
táo
huā

译文

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逐句剖析

"武陵川径入幽遐":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

# 幽遐:僻远;深幽。

"中有鸡犬秦人家":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

# 耶: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源水今流桃复花":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武陵桃源送人》是唐代包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把读者带进一个神秘深邃的世界,引发好奇;第二句具体描写了桃花源内的景象,展现它的美好;第三句用问句的方式,表现出诗人对那位探寻桃花源的人的好奇;最后一句则用生动的画面作答。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桃源世界的好奇与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提到的武陵,指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整首诗的创作灵感也源于此。《桃花源记》里写,桃花源中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战乱,带着妻儿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不再离开。自那以后,诗人多赋《桃源行》来赞美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武陵桃源”的意象在唐诗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尤其对初唐山水田园诗影响显著。它让这些诗歌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和更绚丽的色彩,还出现了充满奇幻色彩的仙化意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当时唐朝道教盛行有关。生活富足、社会繁荣,却让人们更加感慨生命短暂,内心充满忧虑。因此,不少信奉道教的诗人,常在作品里描绘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据刘中文先生考证,现在留存的唐人诗词中,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有21题24首。包融的这首《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武陵桃源这一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为载体展开诗歌创作,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多处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比如在“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这两句诗中,直接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故事。武陵是故事中渔人所在之地,诗中的“武陵川径”直接点明了与《桃花源记》中相同的地点背景。另外,诗中“秦人家”借用的是《桃花源记》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句,暗示所写的“秦人家”如同桃花源中的居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鸡犬”又引用了《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里的内容。通过这几方面的用典,可以引导读者联想到《桃花源记》中那个神秘、幽静的桃花源,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美好、悠远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诗的开篇,诗人包融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神秘悠远的画面。“武陵川径”点明地点,武陵源在古代就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蒙上一层奇幻色彩,此处诗人直接沿用这一经典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遐想的空间。“入幽遐”三字,生动地描绘出武陵的山川小径蜿蜒曲折,通向幽深遥远之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引人探寻的感觉,仿佛那尽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中有鸡犬秦人家”,“鸡犬”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在这里成为了宁静祥和生活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让这个地方更具真实感和生活气息。“秦人家”则点明此处居民的特殊身份,暗示他们是躲避战乱的秦朝遗民,与外界隔绝已久,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氛围。这两句诗,短短十四个字,却巧妙地将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融合在一起,为整首诗奠定了神秘、宁静的基调,让读者对这个“世外桃源”充满好奇与向往。“先时见者为谁耶”,这句诗以一个充满疑惑的问句陡然出现,打破了前文营造的宁静氛围,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在这里追问曾经发现这片桃源的人是谁,表面上看是对历史的探寻,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味。“先时见者”既可以理解为陶渊明笔下发现桃花源的渔人,也可以泛指所有探寻过这片神秘之地的人。这种疑问体现了诗人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过往故事的追忆。“源水今流桃复花”,最后一句诗,诗人的目光回到当下。“源水今流”说明桃源的溪水至今仍在流淌,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暗示着桃源的生命力顽强,不受外界朝代更迭、世事沧桑的影响。“桃复花”则描绘出桃花再次盛开的美丽景象,桃花是桃源的重要象征,它的绽放让整个桃源充满生机与活力,也让这个地方更具诗意和浪漫色彩。“复”字用得精妙,一个“复”字,既点明桃花年年开放的自然规律,又暗含着时光的流转,让人感受到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结合前文的疑问,这句诗仿佛在回答“先时见者”的问题,无论曾经发现桃源的人是谁,如今桃源依旧保持着它的美丽与宁静,溪水潺潺,桃花灼灼,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全诗虚实相生,武陵实景与秦人旧事虚实交织,结尾以景结情,在送别中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南湖》

下一篇:唐·郑锡《送客之江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