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微风入槛凉":湖面上微风轻拂,从栏杆处吹进来带来丝丝凉意,
# 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一说指栏杆,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栏杆,此处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按:刘学锴先生据末句“篷艇”二字断言此“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槛”字确实有指船之意,但所指多为大型船只,又与“篷艇”不符。不过,对此字的理解并不影响全篇,读者可自辨之。
"翻翻菱荇满回塘":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 回塘:曲折回绕的池塘。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菱荇: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一作荷芰。,翻翻: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
"野船著岸偎春草":湖边一条野船靠着岸边,似乎与春草相依偎,
"水鸟带波飞夕阳":水鸟带着波光在夕阳下飞翔。
#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芦叶有声疑雾雨":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上落下蒙蒙细雨,
# 雾雨:蒙蒙细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浪花一望无际,仿佛让人置身于潇湘之地。
# 潇湘:原指湘江与潇水,此指湘江。
"飘然篷艇东归客":我这个乘着篷艇漂泊东归的游子,
# 东归客:指作者自己。归,一作“游”。,篷艇:即篷船。篷,一作“蓬”;艇,一作“顶”。
"尽日相看忆楚乡":整日看着这景色,不禁思念起楚乡来。
# 楚乡:指作者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舟中所见南湖的景色,通过“湖上微风”“翻翻菱荇”“野船著岸”诸多景象,构成一幅明媚秀丽且具动态感的湖上春景图。尾联由景生情,引发诗人对“楚乡”的思忆,表达了对眼前南湖景色的喜爱以及淡淡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野船著岸偎春草”,此句中“偎”字运用拟人手法,将野船当作人来写,赋予野船以依偎的动作和情感。野船停靠在岸边,仿佛眷恋着岸边的春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种静谧、柔和的氛围,使景物更具温情与诗意。虚实结合:“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前半句“芦叶有声疑雾雨”实写南湖上芦叶因风吹动发出声响,让人怀疑是雾雨降临,这是眼前实景;后半句“浪花无际似潇湘”由眼前南湖无边无际的浪花,联想到潇湘之地,是虚写。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既描绘出南湖景色的特点,又增添了悠远的情思,表达出诗人对楚乡的忆念。多感官描写:“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芦叶有声疑雾雨”,“湖上微风入槛凉”从触觉角度,写出微风拂过带来的凉意;“翻翻菱荇满回塘”从视觉角度,描绘出菱荇在水中翻动、遍布池塘的景象;“芦叶有声疑雾雨”从听觉角度,写风吹芦叶发出的声响。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多维度地展现出南湖的景致,使读者能更真切、全面地感受南湖的氛围与特色。
3. 分段赏析
首联“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湖上微风”是景物特征的根源。微风带来“入槛凉”的触觉感受,让诗人感知到丝丝凉意;同时,吹动菱荇,呈现出“翻翻菱荇”的动态视觉画面,满塘菱荇在微风中翻动,生动展现出南湖的生机,为全诗奠定清新的基调。颔联“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出句中“野”字凝练,蕴含自由自在之意,反映出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他客居他乡受俗事烦扰形成对比。“偎”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小船赋予人的情感,生动描绘出小船轻倚春草湖岸的温馨静谧画面,表达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对句中“带”字,生动呈现水鸟伴着水波在夕阳下飞掠而过的轻盈姿态,使画面充满灵动之美,动静结合,让南湖景致更具韵味。颈联“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疑”“似”二字精妙。“疑”字以虚托实,将芦叶声比作雾雨之声,进一步细化雨的细微,只能闻声,难辨其形,增强南湖景色的朦胧美感。“似”字把无际的浪花比作潇湘之景,拓展意境,让读者更能体会南湖景色的优美与开阔。尾联“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浪花无际”暗连尾联,因诗人旧乡在太湖滨,眼前南湖的浩渺浪花,自然引发对“楚乡”的思忆。诗人以“东归客”自指,整日赏景,却勾起思乡之情,景情交融,将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精妙。诗句在平淡间蕴含新奇,“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雾雨”两句尤为出彩,生动勾勒出一幅兼具动态感与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 “偎”字用在船上,亦佳。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绫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前六俱写景,七八方写情。句虽典雅,但少意味耳。
清屈复《唐诗成法》
# 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前则解写南湖风景,后解写旅泊神情。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十一
# 通首只写湖上坐篷艇,客心忆楚乡,一时闲闲肆目,俱成绝妙文章。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七
# 前解: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默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是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李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义山也。后解:“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潇湘”,非写浪花。此皆坐蓬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眼耳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惟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因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故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渡轮,其底果在何处也。
明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上一篇:唐·李白《戏赠杜甫》
下一篇:唐·包融《武陵桃源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