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取鸦锄庭畔凿":拿起鸦嘴锄在庭院边开挖。
"细草芟除":把细草铲除干净,
"根节先盘错":草根早已交错盘结。
"漫访橐驼人姓郭":随意寻访像郭橐驼那样擅长种树的人。
"栽培性理须深度":培育种植,必须深入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
"滋露流云良不恶":滋润的露水、流动的云彩,这环境实在不错。
"几度春秋":经过几年时光,
"枝叶欣欣托":枝叶繁盛地依托着生长。
"它日著书青覆阁":将来在绿叶覆盖的楼阁里著书。
"龙鳞岂独苍松作":树皮如鳞甲般苍劲,难道只有苍松才能如此吗。
刘琬怀:清朝词人。
刘琬怀,字韫如,一字撰芳,阳湖人。刘汝器女,嗣绾妹,金坛虞朗峰室,有《问月楼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劳作词。通过描写携锄凿地、芟除细草、探访种树之理等植木过程,以及树木枝叶欣欣向荣的生长状态,描绘了细致的栽培场景,体现了对植物生长规律的重视,表达了对人才培育的思考与期待。
2. 写作手法
用典:“漫访橐驼人姓郭”句,巧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典故,原典故中郭橐驼善种树,其法在于顺应树木天性。作者在此以“漫访”体现对郭橐驼种树之理的探寻,借典故点明“栽培性理须深度”,强调种植要深谙植物生长规律。“龙鳞岂独苍松作”句,隐性化用《庄子·列御寇》九重之渊得龙珠典故,原典中龙珠珍贵难得,作者以“龙鳞”喻树木粗壮枝干,用反问指出并非只有苍松能有此态,暗喻人才培育不应局限,多元培育下皆可成才。意象组合:“细草芟除”“龙鳞岂独苍松作”句,植物意象“细草”“苍松”构成生态关联,前者是种植初期需清理的杂芜,后者是传统坚韧象征,通过反问打破单一审美,暗示植物生长的多元性;“携取鸦锄庭畔凿”句,农事意象“鸦锄”“凿”以具体农具和动作,还原真实劳作场景,凸显种植的细致与实践特性;“它日著书青覆阁”句,人文意象“著书”“龙鳞”将种树与未来愿景结合,“著书”暗指培育成果的价值,“龙鳞”化用典故喻指人才特质,三重意象从劳作实景到生态隐喻,再到人文哲思,层层叠加,使种树成为人才培育的象征体系。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携取鸦锄庭畔凿。细草芟除,根节先盘错”,以“鸦锄”这一农具的特写切入,通过“携”“凿”“芟”等系列动作动词,生动勾勒出在庭院边挥锄整地、清除杂草的劳作画面,“根节盘错”既如实描绘除草时根系交错的复杂状况,也隐含着种植需耐心处理根基的深意。接着“漫访橐驼人姓郭。栽培性理须深度”,借用唐代郭橐驼种树的典故,“漫访”二字体现出对种植方法的主动探寻,“栽培性理须深度”则直接点明种植并非简单劳作,更要深谙植物生长的内在规律,将劳动实践与理性思考结合,凸显对栽培之“理”的重视。下阕“滋露流云良不恶。几度春秋,枝叶欣欣托”,“滋露流云”既描绘了润泽树木的自然环境,暗示雨水、流云等自然馈赠对植物生长的滋养,又暗含“育人如育树”的隐喻,与上阕郭橐驼典故形成互文,将种树之道与育人之理悄然勾连。“几度春秋”见时间流逝,“枝叶欣欣托”则展现经过长期培育后树木枝叶繁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传递出对培育成果的欣喜与期待。结尾“它日著书青覆阁。龙鳞岂独苍松作”,“它日著书青覆阁”以想象的画面勾勒树木未来枝叶覆盖楼阁的繁茂之态,寄寓对树木成荫的美好愿景;“龙鳞岂独苍松作”以“龙鳞”比喻树木粗壮斑驳的枝干,用反问句式强调并非只有苍松才能拥有这般姿态,暗喻人才培育不应局限于固有认知,如同树木各有生长之美,人才也可在多元培育中展现独特价值,情感含蓄而富有哲理,将种树的具体劳作升华为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
下一篇:清·薛时雨《浣溪纱 舟泊大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