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yāo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1
táo
zhī
yāo
yāo
zhuó
zhuó
huā
zhī
zi
guī
shì
jiā
táo
zhī
yāo
yāo
yǒu
fén
shí
zhī
zi
guī
jiā
shì
táo
zhī
yāo
yāo
zhēn
zhēn
zhī
zi
guī
jiā
rén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逐句剖析

"桃之夭夭":桃花怒放千万朵,

#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其华":色彩鲜艳红似火。

# 华:同“花”。,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要出嫁,

# 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之子:这位姑娘。指出嫁的女子。之,此,这。

"宜其室家":喜气洋洋归夫家。

# 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宜:和顺、亲善。

"桃之夭夭":桃花怒放千万朵,

"有蕡其实":果实累累大又多。

# 有蕡: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要出嫁,

"宜其家室":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之夭夭":桃花怒放千万朵,

"其叶蓁蓁":绿叶茂盛永不落。

# 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要出嫁,

"宜其家人":齐心协手家和睦。

# 家人:与“家室”义同。变换字以协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创作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现代学者通常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女子出嫁的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全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比喻美人,为新娘献上一首赞歌。全诗语言简洁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转换为各类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使用一“宜”字,既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为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活力,带来和谐欢乐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桃夭》的创作者已不可考,作为收录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作品,它最初应是由周代民间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歌谣,后经乐官采集整理而定型。在周代,婚姻制度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周礼》记载“仲春,令会男女”,春季万物复苏,桃花盛开的时节象征着生机与繁衍,成为传统婚嫁的良辰。人们目睹新娘出嫁时的美好场景,触景生情,以鲜艳桃花喻新娘娇美容颜,以丰硕桃实寄寓多子多福,以蓁蓁桃叶祝愿家庭兴旺,创作出这首饱含祝福的歌谣,其功能类似后世婚礼上的“催妆词”。然而,汉代《毛诗序》将其解读为“后妃之所致”,关联后妃德行与国家婚姻风化;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此观点予以驳斥,认为过度附会。现代学者多从诗歌文本出发,认可其作为民间婚嫁贺诗的本质,但也有观点提出,该诗或源于先民驱鬼祭祀仪式,借桃树意象祈求鬼神赐福、护佑亲人,展现出对《桃夭》意旨解读的多元历史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婚姻嫁娶题材的四言古诗,借桃树从花开到结果、叶茂的生长景象,以桃花喻新娘青春娇媚,以桃实喻多子多福,以桃叶喻家庭兴旺,层层递进地写出了对新娘出嫁的美好祝福与对婚姻生活的热烈期许。

2. 写作手法

起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以桃树繁茂起兴,由桃花、桃实、桃叶的生长状态,自然引出新娘出嫁的情景,兴象与咏叹内容紧密相连。比喻:“灼灼其华”以明艳桃花喻新娘娇媚容颜;“有蕡其实”以饱满果实喻婚后多子多福;“其叶蓁蓁”以茂密桃叶喻家庭兴旺,喻体与本体特征契合。反复:“桃之夭夭”在每章开头重复出现,既强调桃树繁茂的景象,为后续比喻、象征铺垫,又以回环往复的节奏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强化对新娘出嫁的美好祝愿;“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句式相近,仅调整“室家”“家室”“家人”的顺序,反复强调新娘“宜”于家庭的品性,突出对其和睦持家的赞美,使情感表达更显恳切。情景交融:“灼灼其华”既绘桃花艳丽之景,又衬新娘娇羞之态,鲜亮春景与新婚喜悦交融,烘托热烈氛围。象征:“灼灼其华”中鲜艳的桃花,象征新娘娇美的容颜与青春活力;“有蕡其实”中饱满的果实,象征婚后子孙繁衍的福气;“其叶蓁蓁”中茂密的桃叶,象征家庭人丁兴旺、和睦兴盛,景物特征与象征的美好寓意自然呼应。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出嫁新娘的年轻娇美。“桃之夭夭”以富有生机的象征意义开篇,眼前绽放的娇艳桃花,让诗歌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感。“灼灼其华”描绘出桃花盛开得十分明艳,达到了耀眼的程度。从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关系来看,诗中写鲜嫩的桃花纷纷开放,而精心装扮的新娘此时既喜悦又羞怯,脸颊泛红,形成人面与桃花相互映衬的美好韵味。诗中既描写景色又刻画人物,情景交融,营造出欢乐热烈的氛围。这样的场景,即便在如今的农村婚礼上依然能够见到。第二章表达对新娘婚后生活的祝愿。桃花开放之后,自然会结出果实。诗人笔下的桃树果实饱满繁多,一个个桃子长得又大又饱满,这象征着新娘婚后能早早生育子女,家族人丁兴旺。第三章借助桃叶的繁茂生长,祝愿新娘的家庭能够兴旺发达。用桃树枝上饱满的果实和浓密的枝叶形成的树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这可以说是很贴切的比喻和美好的颂赞。

4. 作品点评

《桃夭》作为古代婚礼祝颂诗的经典,语言精炼优美、构思独特。“室家”“家室”“家人”的倒文与同义变换,避免重复的同时多角度展现婚姻家庭内涵,形成回环韵律;“宜”字作为诗眼,精准勾勒新嫁娘和睦品德,生动描绘其为家庭注入活力的场景,涵盖丰富情感与文化内涵,极具表现力。全诗以桃起兴,比兴兼用,将桃花、桃实、桃叶与新娘、生育、家庭自然融合,层层递进,语言与情感完美结合,历经千年仍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夭夭”总言一树桃花之风调,“灼灼”专咏枝上繁花之光色。

现代钱锺书《管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一篇:先秦·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