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yōu
huàn
ān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浏览量:2
shùn
quǎn
zhī
zhōng
yuè
bǎn
zhù
zhī
jiān
jiāo
yán
zhī
zhōng
guǎn
shì
sūn
shū
áo
hǎi
bǎi
shì
tiān
jiāng
jiàng
rèn
shì
rén
xiān
xīn
zhì
láo
jīn
è
饿
kōng
shēn
xíng
luàn
suǒ
wéi
suǒ
dòng
xīn
rěn
xìng
zēng
suǒ
néng
rén
héng
guò
rán
hòu
néng
gǎi
kùn
xīn
héng
ér
hòu
zuò
zhēng
shēng
ér
hòu
jiā
shì
chū
guó
wài
huàn
zhě
guó
héng
wáng
rán
hòu
zhī
shēng
yōu
huàn
ér
ān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逐句剖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 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发:起,指任用。,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 举:选拔。,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

# 士:狱官。,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 海:海滨。,孙叔敖: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 市:市井。,百里奚: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 是:代词,这,这些。,任:责任,担子。,故:所以。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 心志:意志。,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必:一定。

"劳其筋骨":筋骨劳累,

#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他忍饥挨饿,

# 体肤:肌肤。,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 所为:所行。,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人常常犯错,

# 过:过错,过失。

"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虑阻塞,

#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

#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发于声":怨恨吐发在言语中,

# 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而后喻":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入则无法家拂士":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国恒亡":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 亡: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生于忧患:有作为的生存产生于忧患。意思是,忧患使人振作、勤奋,因而得生。 死于安乐:安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战国时期的经典议论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以其雄辩之才,通过历史例证与哲学思辨的双重维度,深刻阐释了“忧患催生奋进,安乐招致衰亡”的人生哲理与治国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战国之时,干戈四起,邦国欲立不败之地,不可安于故常、怠于进取,当奋发图强;人若耽于安乐,无克艰脱困之能,则临难束手无策,遇挫便消沉绝望,直如立于危墙之下,危殆常在。是以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世人:无论何时,皆需怀忧患之心,居安思危,方得长盛;若安于现状,效“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态,则恐终身困顿,忧苦相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战国时期的议论文,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2. 写作手法

排比:(亦常将排比对偶融于文中),于同一论题,以整饬句式多角度铺陈,如万壑奔流,一泻千里,气势磅礴。举例论证:开篇列举舜、傅说等六位圣贤贫贱发迹事例,以其历经磨难终成大业的共性,论证忧患可激发潜能,增强观点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战国纷争之际,列国竞逐,邦国欲立不败之地,不可安于故常、怠于进取,当发奋图强;人若耽于安乐,无克艰之力,则临难束手,危殆立至。故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世人:无论何时,当怀忧患之心,居安思危。此篇短章虽不足二百字,然立论高迈,见地深邃,道常人未道之理,且论证明晰,逻辑谨严,理正辞严,令人信服。文中善用排比对偶之法,层层深入以证其理,气贯长虹,势不可当,于文术亦颇可称道。孟子于此篇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邦国命运之关联,阐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深意。其言人欲成大事,必历百难千辛之磨砺——唯经风雨、见世情,方得炼志储能,堪当重任。若耽于安乐,如处温室,则无克艰脱困之能,遇挫即颓,终致败亡。故其结论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开篇未直言其旨,而连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贤于贫贱中崛起之事。此六人共通之处,乃在肩负大任前,皆饱经忧患,历经坎坷。正因其备尝艰辛,方得“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伟业。后之结论,恰反证六贤成功之由。“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式:“动心”谓使心受震撼,“忍性”者,《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合于仁道(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即“任性”,谓以仁为己任)。“曾益其所不能”,即使其增益本所不能为之才具。命运挫折、身心磨难,非但未使贤者屈服,反砺其志、增其能,使之成熟,终成一代英杰。由此观之,天若降大任于斯人,必先磨其心志、劳其筋骨,复使受饥寒穷困之苦,如此方能使其适应百难,为建功立业奠基。继而孟子申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此写“生于忧患”之意。此为并列复句,分句前半言“忧”,后半言“生”。人处世间,孰能无过?有过能改,方得“生”机。“能改”者,非独德合仁义,亦指认知世界、创物治事之能得以提升。人常因主观情志与客观世界之矛盾、才具与处境之抵牾而忧心困窘,思虑阻塞。然正因此等忧患,人乃磨意志、长识见、超自我而奋发有为。人之情志,每为外物所动,忧喜哀惧形于色、发于声,而后得人理解。人即在与忧患相搏中,寻得“生”之途、悟“生”之理、立“生”之信,此即“生于忧患”之谓也。前文言“苦其心志”等,多论物质之忧患,此层则重精神之磨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此写“死于安乐”之理。若在内无修明法度之能臣、直谏匡正之贤士,在外无抗衡威胁之敌国,则君常耽于安乐(无需文韬武略、不事文治武功),而安乐之极,往往致国之灭亡,此即“死于安乐”之旨。忧患催人奋进,安乐懈怠斗志;逆境求生,顺境致亡——此乃人生之辩证,亦为处世之哲理。此孟子继孔子之后,作为儒学大宗所提出之论断,尽显儒家奋发用世之精神。世人皆知富贵福泽可安身,贫贱忧戚非所愿。然张载云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谓其乃助成功业之契机。人皆欲一帆风顺,孟子却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厌弃贫贱,张载则谓此乃“玉汝于成”——二者意旨相通,含深邃之理,具华夏人生之智慧。其告人以真理:人生非坦途,必经百折千回,当于屡败屡战、克艰奋进中前行。此等智慧,指引人视艰难为奋进之动力,于困厄中磨砺自我,愈挫愈勇,终至成功,遂养成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之精神。考诸中国史册,此精神随处可寻:司马迁受宫刑之辱,发愤著《史记》,其《报任安书》中列举先贤逆境奋起之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皆言困厄中成就之伟业。司马迁即以此自励,终成《史记》之宏篇。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理,提倡自砺精神,意义殊重:唯自觉经艰难困苦之磨砺,方担民族复兴之重任。孟子善用排比(亦常将排比对偶融于文中),于同一论题,以整饬句式多角度铺陈,如万壑奔流,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舜发》篇首,以归纳之法连举六贤事例,构成结构相似、义理相关之排比,从数量上明“生于忧患”乃普遍之世象,令人印象深刻;继而以排比铺陈天降大任前之种种磨砺,反衬圣贤成功之不易;再以排比申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理。全篇几尽用排比,于语义则以简驭繁,于语气则壮势增情,于语形则呈对称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唐柳宗元《敌戒》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磔痕。

清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

# 是恁么眼,大贤!大贤!

明李贽《四书评》

# 忧患安乐在人,自心上看,方得此章秘旨。

明末清初张岱《四书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一说为其弟子所记录)《鱼我所欲也》

下一篇:先秦·佚名《桃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