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先秦作者:《诗经·郑风》浏览量:1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逐句剖析
"青青子衿":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 子衿:你的衣领。子,你。衿,衣领。
"悠悠我心":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 悠悠:深思的样子。
"纵我不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 纵:纵然,即使。
"子宁不嗣音":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 嗣音:寄传音讯。嗣,接续,继续。一说通“贻”,一作“诒”,寄、送信的意思。,宁:岂,难道。
"青青子佩":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 佩:指佩玉的带子。
"悠悠我思":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子宁不来":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 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在城阙兮":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 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一日不见":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如三月兮":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以女子视角展开一幅凄美画卷:她痴守城阙,望断天涯,却不见约定之人。诗中“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的衣饰细节,暗藏思念的具象化表达,而“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诘问,将等待的焦灼化作嗔怨,既显娇嗔又透孤寂。全诗三章层叠递进,以倒叙手法回溯等待的煎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郑风·子衿》的主旨与创作背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四大主流观点,兹分述如下:一、刺学校废说:此说最早见于《毛诗序》,提出“《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正义》进一步阐释:郑国因衰乱废弃学校,学子离散,诗中“留者责去者”,借离别之怨暗讽学校废弛的社会现实。其背景或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毁乡校”事件相关——郑人废毁学校的行为,成为诗人感慨“废学之风”的现实触媒。此说影响深远,宋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集传》,明胡广《诗传大全》,清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均沿袭此论,视其为对“学校不修”的批判之作。
二、师友相责相勉说:“刺学校废说”衍生出另一解读:诗中“责备”非关政治,而是师友间的关切。如《郑笺》认为,此诗是“教者勤而学者息”时,师长对离学学子的劝勉;宋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称其为“述教者之辞”,感慨学子荒废学业;明朱睦楔《五经辑疑》则将“纵我不往,子宁不继声”解读为对友人的思念与催促。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虽质疑“刺学校废”缺乏直接依据,却认可其“思友”内核;方玉润则调和二者,认为诗中既有对学校久废的伤怀,亦含对旧日同窗的深切怀念。陈子展《诗经直解》更直言,此诗可证“严师益友相责相勉”的传统。
三、淫奔说:宋代朱熹《诗集传》首倡“淫奔说”,称此为“淫奔之诗”;辅广《诗童子问》附和其说,认为诗中女子因“私会无音问、不见人”而怨思;宋王应麟《诗地理考》更以“郑声淫”的传统论断为朱子说张本。元明以降,胡一桂《朱子诗传附录纂疏》、许谦《诗集传名物钞》等均承续此论;明季本《诗说解颐》更直指“女子淫奔而思男子”。此说以理学道德观解诗,将男女思念曲解为“越礼”之举,虽遭后世质疑,却一度成为主流解读之一。
四、男女爱情说:现代学者多摒弃“淫奔”的道德批判,回归诗歌本身的情感表达,提出“男女爱情说”。傅斯年《诗经讲义稿》认为诗中是“爱而不晤,责其所爱不来”;余冠英《诗经选》更具体描绘:“女子在城阙等候情人,久等不见,急得来回走动,一日不见如隔三月”;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注析》均明确此诗为“女子思念恋人”之作;夏传才则进一步细化场景,指出“久等的焦灼转化为惆怅,幽怨中仍满是爱意”。此说紧扣诗中“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的服饰细节、“在城阙兮”的等待场景,以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直白倾诉,还原了热恋中男女的真实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程廷祚提出新解,认为此诗或为“两男子相恋”之作,抒情主人公与思念对象均为男性;但潘光旦指出此说缺乏实证,难以考证。此类争议恰恰印证了《诗经》“诗无达诂”的经典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写一位女子思念其心上人的场景,表达了女子的感情之深,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夸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三月”喻“一日”,看似夸张,却精准捕捉了热恋中“思念被拉长”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恍若三秋,时间的流逝因思念而变得格外缓慢。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破题。“子衿”指周代学子的青色交领上衣,是当时贵族青年的典型服饰;“青青”二字,既是衣色的鲜润,更是少女眼中恋人形象的鲜活——那抹青色,如春日草木初萌,与她心中的思念一样生机盎然。“悠悠我心”则以“悠悠”状写思念的绵长,如流水般无休无止。次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紧承上文,“子佩”指缀有玉饰的腰带,与“子衿”共同形成恋人的完整形象:青衫玉佩,风度翩翩。两章以“子衿”“子佩”的复沓,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恰似少女反复摩挲记忆中恋人的模样,思念因重复而愈发浓烈。值得注意的是,“青青”二字的重现,并非简单的词语重复,而是以色彩的恒定,反衬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执着——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抹青色始终在她心头鲜亮。如果说前两章是“静景”中的思念,第三章则转向“动景”的刻画:“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挑兮达兮”是形容脚步轻快又焦躁的往返,少女在城门两侧的楼阙间徘徊,时而踮脚远眺,时而低头叹息,连动作都泄露了内心的不安。“城阙”是春秋时期郑国都城的标志性建筑,既是交通要冲,也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常见场所——选择此处等待,既符合生活逻辑,又暗含“人来人往,唯独不见你”的失落。最动人的是结尾“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直抒胸臆。以“三月”喻“一日”,看似夸张,却精准捕捉了热恋中“思念被拉长”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恍若三秋,时间的流逝因思念而变得格外缓慢。这种“反比例”的表达,既符合少女口吻的天真率直,又以朴素的语言道尽爱情中“度日如年”的普遍感受,成为后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经典出处。
4. 作品点评
《郑风·子衿》作为《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情爱诗篇,其独特价值在于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先秦时期罕见的主体意识觉醒。女主人公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诘问,将等待的焦灼转化为情感博弈的主动姿态。这种直率的情感表达在《诗经》后续作品中几成绝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悠悠”二字,有无限属望。
清牛运震《诗志》
# 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