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ún
shí
èr
zhāng

朝代:先秦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浏览量:1
yuē
:“
:“
xué
ér
shí
zhī
yuè
yǒu
péng
yuǎn
fāng
lái
rén
zhī
ér
yùn
jūn
?”
?”
xué
ér
zēng
yuē
:“
:“
sān
xǐng
shēn
wéi
rén
móu
ér
zhōng
péng
yǒu
jiāo
ér
xìn
chuán
?”
?”
xué
ér
yuē
:“
:“
shí
yǒu
ér
zhì
xué
sān
shí
ér
shí
ér
huò
shí
ér
zhī
tiān
mìng
liù
shí
ér
ěr
shùn
shí
ér
cóng
xīn
suǒ
。”
。”
wéi
zhèng
yuē
:“
:“
wēn
ér
zhī
xīn
wéi
shī
。”
。”
wéi
zhèng
yuē
:“
:“
xué
ér
wǎng
ér
xué
dài
。”
。”
wéi
zhèng
yuē
:“
:“
xián
zāi
huí
dān
shí
piáo
yǐn
zài
lòu
xiàng
rén
kān
yōu
huí
gǎi
xián
zāi
huí
!”
!”
yōng
yuē
:“
:“
zhī
zhī
zhě
hào
zhī
zhě
hào
zhī
zhě
zhī
zhě
。”
。”
yōng
yuē
:“
:“
fàn
shū
shí
yǐn
shuǐ
gōng
ér
zhěn
zhī
zài
zhōng
ér
qiě
guì
yún
。”
。”
shù
ér
yuē
:“
:“
sān
rén
xíng
yǒu
shī
yān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shàn
zhě
ér
gǎi
zhī
。”
。”
shù
ér
zài
chuān
shàng
yuē
:“
:“
shì
zhě
shě
zhòu
。”
。”
hǎn
yuē
:“
:“
sān
jūn
duó
shuài
duó
zhì
。”
。”
hǎn
xià
yuē
:“
:“
xué
ér
zhì
qiè
wèn
ér
jìn
rén
zài
zhōng
。”
。”
zhāng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学而》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为政》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雍也》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述而》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罕》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逐句剖析

"子曰":孔子说:“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

#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习,温习。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 愠: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学而》":《学而》

# 《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曾子曰":曾子说:”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日:每天。,吾:人称代词,我。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帮助。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 信:诚信。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而》":《学而》

"子曰":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

#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 惑: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不逾矩":不会超过规矩。”

#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为政》":《为政》

"子曰":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师矣":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为政》":《为政》

"子曰":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殆:疑惑。

"《为政》":《为政》

"子曰":孔子说:”

"贤哉":多么贤德啊,

"回也":颜回!

#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一箪食":一碗饭,

#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

"一瓢饮":一瓢水,

"在陋巷":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人不堪其忧":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 堪:能忍受。

"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贤哉":多么贤德啊,

"回也":颜回!”

"《雍也》":《雍也》

"子曰":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 好:喜好,爱好。,者:代词,……的人。,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 乐:以……为快乐。

"《雍也》":《雍也》

"子曰":孔子说:”

"饭疏食":吃粗粮,

# 饭疏食:“饭疏食”二句: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

"饮水":喝冷水,

#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枕着它睡,

#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也在这当中。

"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 义:即“宜”,行为的尺度。

"于我如浮云":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于:介词,对,对于。

"《述而》":《述而》

"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个人同行,

"必有我师焉":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其不善者而改之":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述而》":《述而》

"子在川上曰":孔子在河岸上说:”

#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 逝者如斯夫:“逝者”二句: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子罕》":《子罕》

"子曰":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 夺:改变。,三军:指军队。

"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罕》":《子罕》

"子夏曰":子夏说:”

# 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博学而笃志":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

#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在其中矣":仁德就在其中了。”

# 仁:仁德。

"《子张》":《子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语>十二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记录了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行,在战国前期成书。《论语》全书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这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书里大多是简短的语录,话不多但道理深刻,不少句子和段落生动鲜活。它的语言简洁好懂,细细琢磨却意味深长,文风温和含蓄,从平常的对话、行为里,就能让人看到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后期,世道动荡,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课堂上,他传授仁爱礼仪、治国修身之道,这些言论成了《论语》的雏形。​孔子去世后,弟子和再传弟子担心老师的教诲失传,便聚在一起整理笔记。有人用竹简记录,有人回忆细节,将孔子与众人的对话、弟子间的讨论一一核对拼凑。因是言论汇编称为“论”,记载对话故事故名“语”。历经几代人整理,最终形成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的《论语》,留存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修身励志文。它以《论语》经典名句为核心,通过现代生活场景的类比与阐释,生动介绍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学习方法、处世哲学、道德修养的智慧。

2. 分段赏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时常去温习,心里难道不欢喜吗?就像种地的人播了种,隔段时间得浇水施肥,知识记在脑子里,也得常拿出来琢磨,越琢磨越明白,那种通透的感觉就是“说”(同“悦”)。比如背古诗,第一次读似懂非懂,后来某天突然在生活里懂了诗里的意思,心里会“咯噔”一下,这就是复习的妙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朋友特意来看你,能不开心吗?古人交通不便,见一面可能要走几个月,这份心意比什么都重。就像现在收到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发来的消息,说“我到你城市了”,那种热乎乎的感觉,就是“乐”。这不是客套,是真心觉得被惦记着是件幸福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啊。生活里常遇到这种情况:你好心做件事,旁人却误解你图好处。这时候能压下火气,不抱怨“你怎么不懂我”,而是想“他可能有他的难处”,这种肚量就是君子的样子。就像父母有时不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不吵不闹,慢慢沟通,就是“不愠”的体现。“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忠”不是愚忠,是实实在在把事放在心上。比如同事托你带份文件,你顺口答应却转头忘了,这就是“不忠”;但如果记着这事,哪怕下雨也绕路送去,这就是“忠”。其实就是问自己:有没有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对待?“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相处,有没有做到诚信?小到“明天请你吃饭”算不算数,大到承诺的帮忙有没有兑现。诚信就像盖房子的砖,一块不牢,房子就歪。比如朋友跟你说个秘密,你转头就告诉别人,这就是“不信”,时间长了,谁还敢跟你掏心窝子?“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这里的“传”不只是课本知识,也包括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教你“别占小便宜”,你有没有在买菜时多拿两根葱?复习知识是怕忘了,践行道理是怕做不到。就像学开车,光听教练讲不自己练,永远开不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我立志要好好求学。古人十五岁算半大孩子,这时“志于学”不是被逼着读书,而是自己明白“得学本事”了。就像现在的孩子,小时候可能觉得读书是给家长读,到了青春期突然想“我要学个啥将来能成事”,这就是“立志”的开始。“三十而立”三十岁能在社会上立足了。不是说必须买房买车,而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靠本事养活自己,也懂得承担责任。比如有人三十岁前换了无数工作,三十岁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能独当一面,这就是“立”。就像树长到三十岁,根扎稳了,风吹不晃。“四十而不惑”四十岁不再困惑了。年轻时总纠结“我这样选对不对”“别人怎么看我”,到了四十岁,经历多了,明白很多事没有绝对对错,也不在乎别人瞎议论了。比如别人说你“这工作没前途”,你心里清楚“我喜欢,也能养家”,这就是“不惑”,活得更明白。“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知道什么是命中注定的事了。不是说躺平认命,而是明白有些事努力也改变不了,比如出身、机遇,而有些事必须尽力,比如做人的本分。就像农民种地,知道天气好坏不由人,但该浇水施肥绝不含糊,这就是“知天命”——尽人事,听天命。“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听什么话都能平静接受了。年轻时听到批评可能跳起来,六十岁明白“别人说什么是别人的事,我怎么做是我的事”。比如邻居说你“退休了还瞎折腾”,你笑笑不往心里去,因为知道自己过得开心就好,这就是“耳顺”,心宽了,耳朵也“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不会越规矩。这不是说老了就能任性,而是一辈子守规矩,把规矩刻进骨子里了,所以哪怕随性而为,也自然合道理。就像老匠人随手做个物件,不用量尺寸也恰到好处,因为一辈子的经验就是他的“矩”。“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能有新发现。比如小时候背“床前明月光”,只知道是写月亮,长大了再读,突然懂了“低头思故乡”里藏着漂泊的孤独,这就是“知新”。学习不是填鸭,旧知识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常浇水(复习)才能长出新苗。老师之所以能当老师,就是因为他们总能从旧知识里挖出新东西,带着学生看不一样的风景。“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比如背单词背了一千个,却从不想怎么用,到头来还是开不了口;记了一堆公式,却不想为什么这么算,考试时换道题就懵了。就像牛吃草,光低头吃不知道嚼,肚子撑了也没消化。学习得带着脑子问“为什么”,不然就是白忙活。“思而不学则殆”只空想不学习,就会危险。比如有人整天琢磨“怎么能发财”,却不看书、不请教人,最后可能被骗子忽悠;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却不读哲学、不看别人的经历,想破头也想不明白。思考就像开船,学习就是船上的桨,光想往前开却不划桨,要么原地打转,要么撞上礁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破巷子里。这日子搁现在,可能有人觉得“太苦了”,但颜回却觉得没啥。箪是竹筐,盛的可能是糙米饭;瓢是葫芦做的,喝的就是井水;陋巷可能墙皮脱落,下雨漏风。物质条件差到极点,换别人早愁眉苦脸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受不了这种苦,颜回却照样开心。他乐什么呢?不是乐吃糙米饭,是乐自己学的道理越来越明白,乐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近。就像有人喜欢画画,哪怕住出租屋、吃泡面,只要拿起画笔就高兴,这是精神上的满足,比吃山珍海味还踏实。孔子夸他“贤哉”,就是说真正的贤人,不会被物质拖累,心里有光,在哪儿都亮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这件事。比如学数学,知道“这是必修课”的人,可能硬着头皮学;而喜欢数学的人,会觉得解题像闯关,越难越有意思。“知之”是被动接受,“好之”是主动靠近,就像吃饭,知道“这菜有营养”和“我就爱吃这口”,吃起来心情完全不一样。“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一件事,不如以这件事为乐。喜欢可能还会累,比如喜欢跑步的人,下雨了可能就不想跑了;但以跑步为乐的人,淋着雨跑也觉得痛快。就像工作,有人喜欢是因为工资高,有人乐在其中是因为觉得“这工作能帮到别人”,后者更容易坚持一辈子,也活得更带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日子够简单了吧?粗粮可能是窝头、糙米,冷水就是普通的水,枕头都不用买,胳膊一弯就睡。但孔子说“乐亦在其中”,不是说他喜欢苦日子,而是说这种简单生活里,也有踏实的快乐——不用为了挣钱勾心斗角,不用看别人脸色,心里干净,睡觉都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浮云看着好看,一吹就散,靠坑蒙拐骗、溜须拍马换来的钱和地位,看着风光,心里却不踏实,哪天出事了,就像云散了一样空。孔子宁愿吃窝头睡硬床,也不赚“脏钱”,因为他知道:钱没了可以再挣,人要是没了良心,就啥都没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别觉得“老师”就得是专家、学者,普通人身上也有值得学的地方。比如同事做事麻利,你可以学他的效率;楼下大爷脾气好,你可以学他的宽容。哪怕遇到一个脾气差的人,你也能从他身上知道“我可不能像他这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学着做;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检查自己有没有。比如朋友爱迟到,你知道“守时很重要”,自己就不迟到;邻居爱帮人,你觉得“这样挺好”,也跟着帮衬别人。学习不是照搬,是把别人的好变成自己的,把别人的错当成镜子照自己,这样才能越活越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看着河水哗啦啦往前跑,再也不回头,就像昨天、上个月、去年,一旦过去就再也回不来。早上起床还觉得时间多,眨眼就天黑了;年轻时觉得“有的是时间”,转眼就白发苍苍了。这句话不是让人叹气,是让人看着河水想想:今天的事有没有好好做?别让时间白流,自己却啥也没留住。“三军可夺帅也”哪怕是千军万马,也能把它的主帅夺走。古代打仗,主帅被抓了,军队可能就散了,说明再强大的力量,也有被打败的时候。但下面这句才是重点——“匹夫不可夺志也”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也不能夺走他的志向。匹夫就是普通人,比如种田的农民、做工的手艺人,他们可能没钱没权,但心里要是有个“想做成的事”“想当的人”,谁也拦不住。就像愚公移山,别人笑他“傻”,但他非要把山移走,这就是“志不可夺”。志向这东西,就像心里的火种,别人吹不灭,自己不放弃,就永远能亮着。“博学而笃志”广泛学习,还要坚定志向。博学不是啥都学,是像挖井一样,先四处看看哪儿有水(广泛了解),然后选定一个地方深挖(笃志)。比如想学画画,先试试素描、水彩、油画(博学),找到最喜欢的一种,然后坚持画十年(笃志),不能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最后啥都没学成。“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眼前的事。切问不是瞎问,是遇到不懂的就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学做菜,问“为什么这道菜要先放油”,而不是“明天吃什么”。近思是不想空泛的问题,比如“怎么成为伟人”,不如想想“今天我有没有帮到别人”。把眼前的小事想明白、做好,慢慢就离“仁”近了。“仁在其中矣”仁就在这中间了。“仁”是孔子说的最高道德,听起来很遥远,但子夏说:广泛学习不跑偏,有不懂就问,踏实想眼前的事,一步一步做,“仁”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努力里。就像走路,不盯着天边的山,只走好脚下的路,走着走着,山就近了。

3. 作品点评

文章从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展开分析,条理清晰。在学习板块,点明了谦虚、勤问、求实的态度,以及温故、学思结合等方法,这些观点直到现在都不过时,对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在思想道德部分,提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丰富了文章内涵。全文语言朴实,没有堆砌华丽辞藻,实实在在地讲出了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

下一篇:先秦·《诗经·郑风》《子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