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朝代:先秦作者:列子浏览量:1
qín
zhōng
tīng
zhī
fāng
qín
ér
zhì
zài
tài
shān
zhōng
yuē
:“
:“
shàn
zāi
qín
wēi
wēi
ruò
tài
shān
。”
。”
shǎo
xuǎn
zhī
jiān
ér
zhì
zài
liú
shuǐ
zhōng
yòu
yuē
:“
:“
shàn
zāi
qín
shāng
shāng
ruò
liú
shuǐ
。”
。”
zhōng
qín
jué
xián
zhōng
shēn
qín
wéi
shì
wèi
qín
zhě

译文

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逐句剖析

"伯牙鼓琴":伯牙弹琴,

# 鼓:弹奏。

"锺子期听之":锤子期听他弹琴。

# 听:倾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

#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志:心志,情志。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方:正当;在......时候,正在。

"锺子期曰":锺子期说:“

# 曰:说。

"善哉乎鼓琴":弹得好啊,

# 乎:表示舒缓语气。,善哉:好啊。

"巍巍乎若太山":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 巍巍乎若太山:山高大的样子。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乎: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即“…的样子”若,像。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少选:一会儿,不久。

"锺子期又曰":锺子期又说:“

"善哉乎鼓琴":弹得好啊,

"汤汤乎若流水":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若:像……一样。

"锺子期死":锺子期死后,

"伯牙破琴绝弦":伯牙摔琴断弦,

# 破琴绝弦:摔坏所弹之琴,弄断琴弦,不再弹琴。比喻知音断绝。

"终身不复鼓琴":终生不再弹琴,

# 终身:一生;一辈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以为:认为。足:值得。者:指“……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伯牙鼓琴》节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得”的典故。伯牙精于琴艺,子期擅解琴音,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遂成千古美谈。“知音”一词正源于此。后钟子期不幸病逝,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能解其琴韵,遂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琴。这段交往印证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至理,知音难逢,贵在相知。伯牙子期的故事历经两千余年仍焕发着人文光辉,它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人际交往的真谛——理解与共鸣,成为中华民族人际交往与友情伦理的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伯牙鼓琴》讲述的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源自民间口头流传,历史上并无确切文字记载。古籍《吕氏春秋》中收录了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关于人际关系与深厚友情的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也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通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互动,以及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决绝行为,讲述了"知音难求"的千古命题。

2. 分段赏析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是故事的开端,介绍了伯牙弹琴和锺子期聆听的场景。一个“鼓”字生动地描绘了弹琴的动作,暗示了音乐的艺术性;而“听之”则突出了锺子期的专注姿态,奠定了两人之间默契的基础。这种简洁的叙述通过动作描写,直接点明了主题——知音的相遇,为后文的情感发展埋下伏笔。整句体现了古文的精炼风格,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使读者迅速进入情境。“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此句描述了伯牙弹琴时心意聚焦于高山的瞬间。一个“志”字巧妙地将抽象的心意具象化,表达了音乐家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太山”则通过具体意象,象征了崇高的志向。整句作为过渡,为下文锺子期的回应铺垫,突出了伯牙演奏的深度。“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锺子期的这句话是故事的核心,表达了对伯牙琴艺的赞美。一个“善哉”以感叹语气强化了赞赏之情;“巍巍乎”则用叠词生动描绘了高山的雄伟形象,暗喻音乐的壮阔气势;“若太山”直接呼应伯牙的心意,显示出锺子期的深刻理解。整句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知音间的共鸣,语言富有韵律感,突显了锺子期敏锐的感知力,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此句叙述了伯牙心意从高山转向流水的短暂过程。一个“少选”以时间副词强调转瞬即逝的变化,暗示音乐情感的流动性;“志在流水”则通过“流水”意象,象征了柔美与变迁,与前面的“太山”形成对比。这种转折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层次,还体现了伯牙艺术技巧的多样性。整句作为衔接,简洁而生动,展示了凝练之美。“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的第二次回应深化了知音主题。一个“汤汤乎”用象声词摹写了流水的浩荡声音,与“巍巍乎”形成对仗,突显了音乐从雄壮到流畅的变化;“若流水”再次精准捕捉伯牙的心意,强化了锺子期的鉴赏力。整句重复“善哉乎”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和情感一致性,体现了对话的文学魅力,突显了“知音难觅”的核心思想。“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此句是故事的转折点,描述了锺子期死后伯牙的激烈反应。一个“死”字以直白语言点出悲剧;“破琴绝弦”则通过动作描写“破”和“绝”,象征了艺术生命的终结,表达了伯牙的绝望和忠诚。这种具象化的行为,将情感从内在推向外部,强化了故事的悲怆氛围。“终身不复鼓琴。”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伯牙的决定,强调其终身不再弹琴的誓言。一个“终身”以时间副词突出了承诺的永恒性;“不复鼓琴”则重复了开篇的“鼓琴”,形成首尾呼应,暗示了艺术生涯的彻底结束。这种决绝的表述,深化了伯牙对知音的珍视,体现了人物的坚定性格。整句在结构上收束了前文的情感,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主题。“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此句是故事的结语,点明了伯牙的心理动机。一个“以为”以主观判断引出伯牙的信念;“无足复为”则通过否定句式,强调世上再无值得弹琴的对象,升华了知音的唯一性。整句以议论收尾,赋予故事哲理深度,突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内涵。

3. 作品点评

人生短暂,知音难觅;岁月流转,佳话长存。纯真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在中华文化中,对这一理念最为生动而深刻的诠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不仅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听琴,一气挥洒,自然入妙。琴声与景色,两相融合,隐含一种清愁。

现代甘清梅、车兴钰《中华经典好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告子》《学弈》

下一篇:先秦·孟子《揠苗助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