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
·
鹿
mí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1
yōu
yōu
鹿
míng
shí
zhī
píng
yǒu
jiā
bīn
chuī
shēng
chuī
shēng
huáng
chéng
kuāng
shì
jiāng
rén
zhī
hào
shì
zhōu
háng
yōu
yōu
鹿
míng
shí
zhī
hāo
yǒu
jiā
bīn
yīn
kǒng
zhāo
shì
mín
tiāo
jūn
shì
shì
xiào
yǒu
zhǐ
jiǔ
jiā
bīn
shì
yàn
áo
yōu
yōu
鹿
míng
shí
zhī
qín
yǒu
jiā
bīn
qín
qín
qiě
dān
yǒu
zhǐ
jiǔ
yàn
jiā
bīn
zhī
xīn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逐句剖析

"呦呦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 呦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食野之苹":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艾蒿。

# 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我有嘉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

# 宾:受招待的宾客,或本国之臣,或诸侯使节。

"鼓瑟吹笙":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 笙:古代吹奏乐,属“八音”之“匏”。,瑟:古代弦乐,“八音”中属“丝”。

"吹笙鼓簧":一吹笙管振簧片,

#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是将":捧筐献礼礼周到。

# 将:送,献。,承筐:指奉上礼品。承,双手捧着。《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人之好我":人们待我真友善,

"示我周行":指示大道乐遵照。

# 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呦呦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食野之蒿":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蒿草。

#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我有嘉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

"德音孔昭":品德高尚又显耀。

# 昭:明。,孔:很。,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视民不恌":示人榜样不轻浮,

# 恌:同“佻”,轻薄,轻浮。,视:同“示”。

"君子是则是效":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我有旨酒":我有美酒香而醇,

# 旨:甘美。

"嘉宾式燕以敖":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 敖:同“遨”,嬉游。,燕:同“宴”。,式:语助词。

"呦呦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食野之芩":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芩草。

# 芩:草名,蒿类植物。

"我有嘉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

"鼓瑟鼓琴":弹瑟弹琴奏乐调。

"鼓瑟鼓琴":弹瑟奏琴勤相邀,

"和乐且湛":融洽欢欣乐尽兴。

# 湛:通“耽”,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我有旨酒":我有美酒香而醇,

"以燕乐嘉宾之心":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雅·鹿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为《小雅》的开篇之作,创作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作为一首宴饮诗,历来对其主旨的看法多有争议,大致分为赞美与讽刺两种观点。全诗共三章,每章各八句,歌唱主人对宾客的恭敬,宾客的美好品德,以及宴饮活动对维系人心所起到的作用。从内容来看端正平直,从风格而言中和典雅,既丰满又委婉,满是祥和的氛围,尤其是开篇以鹿鸣起兴,显得清新而质朴。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雅·鹿鸣》是周王宴飨群臣宾客时所用的乐歌。《毛诗序》曰:“《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针对该诗主旨的历代分歧,邓庆红从主题与成诗年代考辨入手,认为其当创作于西周中后期的周宣王时代,故应属旨在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颂之作。此诗艺术地再现了君王“燕群臣嘉宾”的和乐盛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宴饮诗。借鹿鸣起兴及宴饮中的鼓瑟吹笙、承筐献礼等景象,写出了主人敬客、嘉宾懿德及宴享对人心的维系作用,呈现出祥和气象。

2. 写作手法

起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三句,均以原野上鹿群觅食时的和谐鸣叫起兴。鹿鸣之声自然融洽,既勾勒出宁静开阔的原野景象,又为宴会营造出热烈而和谐的氛围。这种起兴能迅速消解君臣或宾主间因等级礼数产生的拘谨,如朱熹所言,为思想沟通铺垫轻松基调,让与会者被这份自然的和乐感染。重章叠句:全诗三章结构大体一致,每章都以“呦呦鹿鸣,食野之×”开篇,仅替换“苹”“蒿”“芩”三种植物;宴乐描写中,“鼓瑟吹笙”与“鼓瑟鼓琴”稍作变化。这种重复中见变化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既强化了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又让诗歌在统一中富有层次,突出了宴饮场景的延续性和和乐氛围的递进。卒章显志:末章“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一句,直接点出宴会的深层目的。它表明这场宴饮并非只为满足口腹之欲、享受礼乐之欢,更重要的是通过美酒与真情,让嘉宾从内心感到愉悦,实现情感的深度沟通。这一句收束全诗,深化了“燕乐嘉宾”的主题,凸显沟通情感的目的。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在开阔的原野上,鹿群悠闲地啃食着苹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彼此呼应,营造出一派和谐自然的景象。这种起兴方式,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能够迅速消解君臣或宾主之间因等级差异而可能存在的拘谨与隔阂,为宴会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紧接着“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点出宴会上以瑟笙演奏礼乐的场景,据《礼记·乡饮酒义》记载,“工入升歌三终”“笙入三终”是燕礼的重要环节,乐工演奏时,《鹿鸣》等诗的歌唱需配以笙乐,可见“鼓瑟吹笙”既合古礼,又传递出热烈的氛围。“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则描写了献礼的情景,按照礼仪,乡间宴会上由主人亲献,朝廷宴会上则由宰夫执行,竹筐所盛的礼物既是敬意的表达,也是情感沟通的媒介。“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是主人对嘉宾的谦辞,若为君臣宴饮,便暗含君王渴望听取群臣肺腑之言、接纳治国大道的深意,让宴会超越了单纯的享乐,成为沟通思想的渠道。第二章依然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起兴,换“苹”为“蒿”,既保持了韵律的和谐,又让原野景象更显丰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直接赞美嘉宾的德行声名远扬,光彩照人。“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进一步强调嘉宾的品德足以成为百姓的表率,矫正社会上的轻薄之风,也为君子提供了效仿的榜样,这使得宴会不仅有礼乐的欢腾,更有道德教化的意味。“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中,“旨酒”与“燕敖”相呼应,既写出了宴饮的欢愉,又暗合《礼记》中“和乐而不流”的礼仪要求——欢乐却不失分寸,热闹而不逾规矩。与曹操《短歌行》中“人生苦短”的慨叹、“忧从中来”的悲戚不同,此诗的第二章始终洋溢着纯粹的欢快,没有丝毫哀音,这或许正是因为它作为宴飨之乐,必须以和谐愉悦的基调贯穿始终,让参与者在欢畅中感受礼仪与情谊的交融。第三章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芩”第三次起兴,“芩”的出现与前两章的“苹”“蒿”形成呼应,使三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韵律上回环往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与首章“鼓瑟吹笙”相承,同为宴会上的礼乐演奏,瑟与琴的配合,让乐声更显悠扬,进一步渲染了和乐的氛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直接点出宴饮中深厚而持久的和谐欢乐,这种“湛”不仅是一时的热闹,更是情感交融的深度体现。“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作为全诗的结尾,将宴饮的目的推向了极致——美酒与乐声并非只为满足口腹与听觉的享受,而是为了真正愉悦嘉宾的心灵,让他们在这场宴会上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视的温暖。正如《诗集传》所注,君臣之间因等级礼数形成的隔阂,往往能通过这样的宴会得以消解,嘉宾在“燕乐”中敞开心扉,主人在“和乐”中收获真诚,让整首诗的欢快气氛从开篇的鹿鸣一直延续到结尾的“心乐”,既展现了古礼的庄重,又流露了人情的真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充满着欢快的氛围,它将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入“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里。每唱完一篇就结束一次。三篇都唱完后,主人便斟酒向乐工献酒。由此能够知道,整个宴会上演唱的是以上三首诗,而演唱《鹿鸣》时又用笙乐来配合,所以诗中说“鼓瑟吹笙”。乐谱虽然早就失传了,但从诗的语言来看,这首诗三章都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或许是因为这是一首宴饮时的乐曲,不允许夹杂丝毫哀伤的音调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曰:“于朝曰君臣焉,于燕曰宾主焉。先王以礼使臣之厚,于此见矣。”

宋黄震《黄氏日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揠苗助长》

下一篇:先秦·佚名《精卫填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