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二百里":向北走二百里,
"曰发鸠之山":有座山叫发鸠山,
# 曰:叫作。
"其上多柘木":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 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
"有鸟焉":树林中有一种鸟,
# 焉:等于“于是”,即“在那里”。
"其状如乌":它的外形像乌鸦,
# 乌:乌鸦。,状:形状。
"文首":头上的羽毛有花纹,
# 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首,头。
"白喙":有白色的嘴,
# 喙:鸟嘴。
"赤足":红色的脚,
# 赤:红色。
"名曰":名字叫:“
"精卫":精卫。”
"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 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通“叫”,呼叫。很多鸟雀之得名,都是由于他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
"是炎帝之少女":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
#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是:这。
"名曰女娃":名叫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历,
"溺而不返":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 溺:淹没在水里。
"故为精卫":因此化为精卫鸟。
# 故:因此。
"常衔西山之木石":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塞东海。
# 堙:填塞。
"漳水出焉":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
"东流注于河":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1. 分段赏析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开篇以简洁的地理方位词“又北”带出行程感,点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发鸠之山”,奠定了一种质朴而客观的叙述基调。紧接着描绘山中“多柘木”,既点染环境,也为后文精卫鸟的出现作出铺垫。“有鸟焉”引出神话主角,对鸟的描写尤为简练传神:“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四句勾勒出精卫鸟的独特形貌——“文首”即花纹斑斓的头部,“白喙”白色的鸟喙,“赤足”红色的双足,色彩对比鲜明,形象鲜活生动,令人过目难忘。“名曰‘精卫’,其鸣自詨”一句,不仅点出其名,还以“自詨”暗示其名与叫声的关联,增添了神话的奇幻色彩。随后的叙述转向精卫的来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将这只神鸟与古代神族紧密相连,为其神性与悲剧性注入厚重背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语言简洁,却深藏哀痛,仅以“溺而不返”四字便道出少女命丧大海的悲剧命运,充满压抑与克制的悲怆。最关键的一句“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通过“故为”点明少女之魂化为神鸟,持续不断地“衔木石堙海”。其中“常”字尤显其毅力之坚,而“西山”与“东海”的遥远对比,更突显其以微力抗巨浊的不屈精神。这一形象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成为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象征。末句“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虽看似简单地补充地理信息,实则可能寓意精卫的行为已然融入自然运行之中,使神话故事蒙上一层现实的色彩,也增强了整体叙述的可信度与象征性。精卫填海的神话不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展现了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精神力量:对生命的珍惜、对命运的抗争,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不屈意志与执着信念。它反映了早期人类在面对自然灾难和生存威胁时所产生的文化意识和原型精神:即便个体渺小,也要以微力抵抗命运的波涛。这种精神超越了时间,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深刻而坚韧的象征。
上一篇:先秦·佚名《小雅·鹿鸣》
下一篇:先秦·《山海经》《夸父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