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涉江者":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涉:过,渡。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 于:在,到。,坠:落。,自:从。,其:他的,代词。
"遽契其舟":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
# 契:用刀雕刻,刻。,遽:急忙,立刻。
"曰":说:“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吾:我的。,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舟止":船停了,
#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 之:剑,代词。,求:找,寻找。,其:他,代词。
"舟已行矣":船已经航行了,
# 矣:了。
"而剑不行":但是剑没有行进,
# 而:然而,表转折。
"求剑若此":像这样寻找剑,
# 此:这样。,若:像。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刻舟求剑”的典故。故事后来演变成成语"刻舟求剑",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将船的动态与剑的静态形成鲜明反差,凸显主人公忽视事物变化的僵化思维。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点明人物与事件,语言简洁明快。通过“涉江者”与“剑坠水”的对比,迅速构建矛盾冲突,引出核心情节。人物形象初现:一介渡江的普通人,因疏忽导致宝剑落水,暗示其行事不够谨慎。第二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遽契”二字刻画出楚人急切、主观的心理状态。刻舟标记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凸显其固执己见、缺乏变通的性格特点。作者以白描手法呈现人物言行,未加直接评价,却通过客观叙述暗含讽刺。第三段“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情节进一步推进,动作描写连贯。“止”“契”“求”三个动词串联,展现楚人机械照搬标记寻剑的荒诞过程。此处语言平实却暗含节奏感,与下文“舟已行矣”形成强烈反差,为寓意揭示埋下伏笔。第四段:“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结尾点睛之笔,通过“舟行”与“剑不行”的对比,揭示寓言的核心矛盾。反问句式“不亦惑乎”强化讽刺效果,直接点明“拘泥成法、不知变通”的主题思想。语言简洁有力,逻辑清晰,发人深省。
上一篇:先秦·《山海经》《夸父逐日》
下一篇:先秦·佚名《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