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1
jìng
shū
chéng
ài
ér
jiàn
sāo
shǒu
chí
chú
jìng
luán
tóng
guǎn
tóng
guǎn
yǒu
wěi
yuè
měi
kuī
xún
měi
qiě
fěi
zhī
wéi
měi
měi
rén
zhī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彤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逐句剖析

"静女其姝":娴静姑娘真漂亮,

# 姝:美好。,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俟我于城隅":约我等在城角旁。

# 城隅:城角。一说指城上的角楼。城:城墙。隅:城墙上的角楼。,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爱而不见":视线遮蔽看不见,

# 爱:同“薆”,隐藏。

"搔首踟蹰":搔头徘徊心紧张。

# 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踟蹰:亦作“踟躇”。走来走去,徘徊不进。

"静女其娈":娴静姑娘真娇艳,

# 娈:美好。面目姣好。

"贻我彤管":送我新笔红彤管。

#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所说的“荑”。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贻:赠。

"彤管有炜":鲜红笔管有光彩,

# 炜:色红而光亮。,有:形容词词头。

"说怿女美":爱她姑娘好容颜。

# 说怿女美:喜爱你的美丽。说,同“悦”。怿,喜悦。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指彤管。下文的“匪女之为美”的“女”同此。

"自牧归荑":远自郊野赠柔荑,

# 自牧归荑: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牧,城邑的远郊。归,同“馈”,赠送。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诚然美好又珍异。

# 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洵,诚然、实在。异:奇异,特殊。

"匪女之为美":不是荑草长得美,

# 匪女之为美:并非你这荑草美。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美人之贻":美人相赠厚情意。

# 贻:赠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邶风・静女》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作品,作者已不可考。该诗以男子视角,描绘青年男女幽会的甜蜜场景,生动展现恋人间的纯真爱情。全诗共三章,首章写男子赴约,女子却故意躲藏,男子“搔首踟蹰”,将焦急又期待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二章写女子赠男子彤管,男子对其喜爱溢于言表;第三章写女子以荑草相赠,男子珍视不已,以物寄情。诗歌运用赋的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未直接描绘女子容貌,却借男子的反应,让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也凸显男子的痴情。此诗以幽默浪漫的笔调,奏出动人恋歌,展现幽会时的兴奋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此诗描绘了青年男女的幽会场景。然而,对于此诗的解读,旧时各家则多有分歧。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玄笺释曰:“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意指此诗通过歌颂静女之德,讽喻卫国君妃失德。《易林》所载“季姬踟蹰...”等句则反映了齐诗学派的观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据此推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认为诗歌描写的是媵妾等待迎娶时嫡妻所作。宋人解诗多有突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亦明言“此淫奔期会之诗”,皆点明诗中表现的男女情爱活动。至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提出:“《静女》,刺卫宣公纳伋妻也。”将其解读为讽刺卫宣公强娶儿媳(伋之妻)的时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爱情诗。描绘了青年男女甜蜜的约会场景,塑造了娴静灵动的少女与痴情真挚的少年形象,营造了含蓄而热烈的爱情氛围,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深深的倾慕与珍视,体现了先秦时期纯朴率真的爱情观。

2. 写作手法

反复:“贻我彤管,彤管有炜”和“自牧归荑”彤管与荑草的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礼物的描述,实则通过“物”的反复强调,暗示男子对女子心意的珍视。重章叠句:“静女其姝”和“静女其娈”​通过重复“静女其”句式,仅替换“姝”(娴静美丽)与“娈”(娇艳可爱)两字,形成重章叠句的结构。既强化了女子内外兼修的形象,又通过细微差异展现男子对恋人不同角度的倾慕。首尾呼应:​“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首章以男子因女子躲藏而“搔首踟蹰”的焦急动作开篇,末章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点明珍视信物的根源在于“美人”之情。两者通过“等待的焦虑”与“情感的升华”形成首尾呼应。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是从一个男子的视角来写的。他描述了对恋人外貌的称赞,也讲述了对方对自己情谊的深厚。通过这些内容,我们能看到诗里没有直接出场的那位女子的模样,甚至可以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讲述里反而更清晰。而这一点,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这个小伙子对感情的执着。诗的第一章描绘了一个当下的场景:有个文静又好看的姑娘,和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边的角落见面。小伙子早早到了约定的地方,心里急切,不停朝四周张望,可树木和房屋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根本看不见姑娘。他急得抓耳挠腮,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原地来回走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虽然写的是人的外在动作,却很有特点,把心里的急切和期待都表现了出来,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对对方一片痴心、深陷情思的形象。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内容推进的脉络看,可能是那位深情的男子在城边等待恋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送我红管草”“采来茅草芽”这些事,是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的。从章节间的联系看,第二章开头“静女其娈”和第一章开头“静女其姝”只有一字不同,第二句的前两字“送我”与“等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重章复沓的倾向,读起来有一定的对称感。不过,由于这两章后两句的语言结构和含义差异较大,加上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复沓的趋势被弱化了,更像是一种类似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体现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复沓体和完全不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了配合音乐的歌词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两章生动展现了诗人“描绘形貌、刻画神韵”的技巧(陈震《读诗识小录》)。按常理,红管草比茅草芽更贵重,但男主人公收到红管草时只说“红管草色泽鲜明”,欣赏的是它鲜艳的颜色;而收到普通的茅草芽时,却真心赞叹“实在美丽又特别”,欣赏的不是它的外观,而是另有感触。原来,这茅草芽是她特意跑到远郊采来的,东西虽小却心意深厚,就像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里“江南没什么可送的,暂且送你一枝春天的消息”,重视的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有特殊含义的符号。收到红管草时,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喜悦”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收到茅草芽时,觉得普通的小草“实在美丽又特别”,则是对她传递的那种包含特定内容的、不同寻常的真情的深刻体会,这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契合的高层次爱情境界。另外,刚长出的嫩茅草芽未来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暗含着爱情会更加深厚的象征意味。第三章末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两句,写出男子因恋人赠送物品而产生的偏爱心理,像是内心的独白。这种情感既延续了前一章的内容,又和第一章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种具体动作来表现思念的手法相呼应,显得真实自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男子视角描绘幽会之趣,语言通俗却生动传神,满溢欢快情趣。“爱而不见”暗藏少女娇俏,“搔首踟蹰”直显男子焦灼,刻画细腻;“悦怿女美”一语双关,情意尽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缠绵悱恻,将人物情感与事物价值的关联娓娓道来,颇具哲理。全诗以寻常言语道出难言之情,自然天成,堪称天籁。李梦阳引王叔武“真诗乃在民间”之说,以此诗印证,恰如其分。后世唯有民歌俗谣在遣词抒情上稍能企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言城隅,末言自牧,盖不特俟于城隅,抑且相逐于野矣。

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

# 有写形写神之妙。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其传神处,尤在“搔首踟蹰”四字耳。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刻舟求剑》

下一篇:先秦·《礼记》《大道之行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