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之亡也":范氏逃亡的时候,
#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百姓有得钟者":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
"欲负而走":想把它背走,
"则钟大不可负":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 负:驮,背。,钟:古代的打击乐器。,则:但是。
"以椎毁之":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钟况然有音":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 况然:形容钟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
"遽掩其耳":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 遽:立刻。
"恶人闻之":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
# 恶:害怕。
"可也":这是可以理解的;
"恶己自闻之":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
"悖矣":这就太荒谬了!
# 悖:荒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体裁故事,也是一则讽喻题材故事。讲述了一人欲盗大钟,因怕钟声暴露而掩耳盗铃的荒唐行为,讽刺了自欺欺人的愚昧之举,阐明了无视客观事实、企图以自我蒙蔽逃避问题,终将陷入更深困境的道理,警示人们应保持清醒认知,摒弃贪念与自私,正视现实以避免走向错误深渊。
2. 分段赏析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范氏为春秋末期晋国贵族,逃亡后百姓趁乱窃取其钟,暗示社会动荡中人性之贪欲。“钟大不可负”凸显物理现实与主观妄想的冲突。钟象征难以独占的庞大利益,而“欲负而走”暴露盗者贪婪却无谋的本质,为下文荒诞行为埋下伏笔。“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锤毁”与“况然有声”形成强烈感官对比,拟声词“况然”生动传达钟声洪亮,反衬盗者恐慌。“遽掩其耳”的“遽”字,精准捕捉其仓皇之态。盗者试图通过阻断自身听觉否定客观存在,揭示自欺欺人的核心矛盾——主观逃避无法改变声波传播的物理规律。“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作者以递进句式剖析荒诞根源。“恶人闻之”符合常理,而“恶己自闻之”却违背认知逻辑,强调主观否认客观的不可行性。钟声作为客观存在,不因感官屏蔽消失,引申万物运行的客观性。直指人类“闭目塞听”的通病——对不利现实采取逃避态度,终将自食其果。
上一篇:先秦·韩非《郑人买履》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