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作郑人有且置履者。欲:将要,想要。者:(怎么样)的人。
"先自度其足":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
# 度: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先:首先,事先。
"而置之其坐":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 坐:通“座”,座位。,其:他的,指郑人的。,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置:放,搁在。,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 之:到……去,前往。,至:等到。
"而忘操之":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
# 操:拿、携带。
"已得履":已经拿到鞋子,
# 履:鞋子,革履。,得:得到;拿到。,已:已经。
"乃曰":却说:“
# 乃:于是。
"吾忘持度":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 度: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反归取之":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 反:通“返”,返回。
"及反":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
# 及:等到。
"市罢":集市已经散了,
# 市罢:集市散了。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不得履":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 遂:于是。
"人曰":有人问他说:“
"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 以:用。
"曰":说:“
"宁信度":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
# 宁:副词。宁可,宁愿。
"无自信也":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自信:相信自己。,: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写哲理的寓言故事。借郑国人因过分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的事,揭示了处理问题应兼顾规则与实际、需独立思考的道理。
2. 分段赏析
开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暗藏玄机。“度其足”本是合理的准备,但若将量好的尺码“置之其坐”,过分依赖这一外在标准,便为后续的波折埋下了伏笔。这里的“度”不仅是具体的尺码,更象征着那些被人们奉为圭臬却脱离实际的规则,郑人对它的珍视,已显露其思想的刻板。接着“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一连串的动作与语言,细致展现了郑人的行为逻辑。他兴冲冲赶到集市,选中鞋子后才发现忘带尺码,第一反应不是灵活应对,而是“反归取之”。这一“反”一“取”,看似合乎他对“度”的重视,实则暴露了他思维的僵化——他完全忽略了“足”这一最直接、最可靠的“尺度”就在自己身上,反而执着于那个被他放置在家的外在标准,让人初见其行事的迂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是郑人教条行为的必然结果。当他带着尺码赶回时,集市已经散了,终究没能买到鞋子。这一结局并非偶然,而是他死守规则、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做法的直接后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种行为的讽刺。最后“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通过旁人的疑问与郑人的回答,将故事的讽刺意味推向顶点。旁人一句简单的“试之以足”,点出了最朴素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而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应,则彻底暴露了他的思想本质:他宁愿相信冰冷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亲身实践的价值。这种对教条的盲目信奉,对实际的全然漠视,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批判的核心。
上一篇:先秦·《礼记》《大道之行也》
下一篇:先秦·吕不韦《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