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fēng
xiāo
xiāo
shuǐ
hán
zhuàng
shì
huán
tàn
xué
jiāo
gōng
yǎng
tiān
chéng
bái
hóng
shǐ
yuē
yān
tài
dān
shǐ
使
jīng
qín
wáng
tài
bīn
zhī
shì
zhě
jiē
bái
guān
sòng
zhī
zhì
shuǐ
zhī
shàng
dào
gāo
jiàn
zhù
jīng
ér
wéi
biàn
zhǐ
zhī
shēng
shì
jiē
chuí
lèi
yòu
qián
ér
wéi
yuē
yún
yún
wéi
shēng
kāng
kǎi
shì
jiē
chēn
jìn
shàng
zhǐ
guān
shì
jīng
jiù
chē
ér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记》记载:燕国的太子丹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太子和知道内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别他。到了易水岸边。他们祭拜路神后便踏上了征程。高渐离弹奏起筑琴。荆轲和着琴声唱道。唱出了悲凉的变徵之音。将士们听了无不潸然泪下。他们再次上前唱道。又换上激昂的羽声,慷慨激越。将士们个个瞪圆双眼。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登上马车绝尘而去。

逐句剖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

# 兮:语气助词。,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探虎穴兮入蛟宫":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史记》曰":《史记》记载: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燕国的太子丹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和知道内情的宾客。

"皆白衣冠以送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别他。

"至易水之上":到了易水岸边。

"既祖取道":他们祭拜路神后便踏上了征程。

"高渐离击筑":高渐离弹奏起筑琴。

"荆轲和而歌":荆轲和着琴声唱道。

"为变徵之声":唱出了悲凉的变徵之音。

"士皆垂泪涕泣":将士们听了无不潸然泪下。

"又前而为歌曰云云":他们再次上前唱道。

"复为羽声慷慨":又换上激昂的羽声,慷慨激越。

"士皆瞋目":将士们个个瞪圆双眼。

"发尽上指冠":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于是荆轲登上马车绝尘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易水歌》是战国时刺客荆轲前往秦国行刺秦王前,在易水河畔与燕太子丹等人饯别时所唱的歌。歌的前两句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尽现天地间的苍凉,烘托出苍凉悲壮的氛围,流露出歌者激越难抑的情绪;后两句则展现出主人公大义凛然、决绝赴死的担当,抱着必死的决心深入险境的献身精神。全诗语言平实简练,借助景物传递情感,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象的刻画,传递出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时的悲壮心境,以及不完成任务绝不返回的坚定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铁骑横扫六国,自公元前230年起,韩、赵、魏、楚相继覆灭,燕国危若累卵。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流亡燕国的荆轲受太子丹知遇之恩,以樊於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为饵,誓刺秦王嬴政。易水河畔,太子丹与宾客皆白衣素缟,高渐离击筑悲歌,荆轲昂首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寒波映照出义士赴死的决绝,风声激荡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铮铮誓言——这曲悲歌不仅是对强秦的死亡宣告,更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民歌,也是一首咏史诗。此诗通过悲壮的场景描写与慷慨的誓言,展现了刺客荆轲的凛然气节与赴死决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句直抒胸臆,将他们为正义赴死的决绝、把生死抛在脑后的豪迈高唱了出来。情景交融:“风萧萧兮易水寒”,风声裹着易水的冷冽之气迎面向人涌来;岸边身着素白、神情黯然的送行人作为背景,让诗的意境顿时笼罩上深厚的苍凉之感。烘托:“风萧萧兮易水寒”,通过描写风声萧瑟、易水冰冷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时的悲壮心境与决心完成使命的坚定意志。铺垫:“风萧萧兮易水寒”以秋风萧瑟、易水寒冽的景象铺垫,渲染肃杀悲壮的氛围,为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绝情怀蓄势,让壮士赴死的决心在苍凉背景中更显震撼。多感官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中,“风萧萧”是听觉描写,精准摹写秋风呼啸而过的声响,传递出萧瑟肃杀之感;“易水寒”是触觉描写,通过“寒”字勾勒出易水的凛冽刺骨,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凄冷。两种感官体验交织,从声音与触感两方面渲染出悲壮苍凉的氛围,使场景更具真实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出征的时间与地点。萧萧秋风掠过,易水寒气刺骨,这些本是寻常自然景物,本无情感倾向,荆轲却将自己的心志融入其中,让风与水都带上了浓烈的情绪色彩。象声词“萧萧”与形容词“寒”的使用尤为巧妙——前者诉诸听觉,后者诉诸触觉,共同营造出肃杀、凄冷又悲壮的自然与社会氛围,为后文核心情感的展开做了自然铺垫。后两句承接上文,直点诗歌核心。因前文已充分铺垫,此句便直接倾吐心声,高声唱出壮士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豪迈与沉郁之情。荆轲清楚,自己仅凭微薄之力,要与统领千军万马、自幼习剑的秦王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生还的可能微乎其微。大敌压境,国家命运未卜,令人悲叹;以弱对强,胜负难以预料,满是愁绪;明知难返,仍慷慨赴死,实为壮烈!荆轲这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之举,若没有非凡的勇气与胆魄,又怎能做到?正因如此,他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便戛然而止,再无多言。

4. 作品点评

这首辞仅四句,初看时,简单好懂,语言直白;细品之下,却内涵深远,正气充沛,且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易水歌》仅十数言,而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亘千载下,复欲二语,不可得。

明胡应麟《诗薮》

# “风萧萧”一语凄苦难读。

明钟惺《古诗归》

#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 武安有震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唐李白《发白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击鼓》

下一篇:先秦·孟子弟子《寡人之于国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