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梁惠王说:“
#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我对于国家,
#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
#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河东凶亦然":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
# 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 无如:没有像……。
"邻国之民不加少":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
#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寡人之民不加多":我的百姓不见增多,
"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孟子回答说:“
"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
# 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请以战喻":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然鼓之":战鼓咚咚敲响,
#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兵刃既接":交战激烈了,
#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而走":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 走:跑,这里指逃跑。,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拖着。
"或百步而后止":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
# 或:有的人。
"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以五十步笑百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
# 笑:耻笑,讥笑。,以:凭着,借口。
"则何如":那怎么样呢?”
"曰":梁惠王说:“
"不可":不行,
"直不百步耳":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
# 直:只是、不过。
"是亦走也":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 走:跑,这里指逃跑。,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曰":孟子说:“
"王如知此":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 :通“毋”,不要。
"不违农时":只要不违背农时,
#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谷不可胜食也":那粮食就吃不完;
# 谷:粮食的统称。,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数罟不入洿池":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
#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洿池:池塘,水塘。洿:深。
"鱼鳖不可胜食也":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 鳖:甲鱼或团鱼。
"斧斤以时入山林":砍伐林木有定时,
# 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材木不可胜用也":那木材便用不尽。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粮食和鱼类吃不完,
"材木不可胜用":木材用无尽,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养生丧死无憾":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
# 无憾:遗憾。,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之始也":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五亩之宅":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
#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树之以桑":种上桑树,
# 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
#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
# 畜:畜养,饲养。,彘:猪。,豚:小猪。
"无失其时":不要错过时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百亩之田":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
# 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勿夺其时":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
# 夺:失,违背。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 教:教化。,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 义:道理。,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申:反复陈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七十者衣帛食肉":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黎民不饥不寒":老百姓不缺衣少食,
# 黎民:百姓。
"然而不王者":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
# 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未之有也":是决不会有的。”
#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
# 检:检点,制止、约束。一说”通“敛”,意思是收积、储藏。,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饿死的人。,涂:通“途”,道路。
"人死":百姓死了,
"则曰":就说:
"‘非我也":‘这不是我的过错,
"岁也":是因为年岁不好。
# 岁:年岁、年成。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
"曰‘非我也":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
"兵也’":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王无罪岁":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
# 罪:归咎,归罪。
"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 斯:则、那么。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治论述文。文章围绕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展开,通过分析原因与阐述仁政措施,提出“保民而王”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2. 写作手法
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将梁惠王治国与邻国类比为逃兵,指出梁惠王虽自诩尽心,实则与邻国无本质区别,生动阐明其“民不加多”的原因。排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并列,从农业、渔业、林业多角度强调遵循规律发展生产,增强语势,凸显实行仁政的具体举措。对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从衣食方面展现仁政带来的美好生活图景,节奏整齐,朗朗上口。反问:“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通过反问,犀利指出梁惠王推卸责任的荒谬,促使其反思,增强论辩力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中,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已做到“尽心焉耳”,其论据在于自己积极开展赈灾救民工作,且坚信邻国的治理措施,都不如自己这般用心。然而现实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一矛盾状况促使他提出疑问。对这一情况进行剖析,需先从梁惠王所标榜的尽心赈灾救民行为展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赈灾救民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几乎所有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等情况时,都会开展相应的赈灾救民工作。但实际上,单纯的赈灾救民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尽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发生,实现标本兼治。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让民众乐于参与国家建设,这恰恰是仁政的具体体现。梁惠王或许的确在赈灾救民方面投入心力,但这本质上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至于他所说的“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可能邻国的治理措施确实不如他用心,也有可能是邻国采取了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或者是运气使然,没有遭遇太多自然灾害,所以赈灾救民的举措相对较少。无论何种原因,最终呈现的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其治下“民不加多”的原因已逐步显现,这也使得孟子能够通过初步的论辩,便直击问题核心,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里,孟子运用其擅长的“引君入瓮”论辩策略,深入剖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根源。“引君入瓮”是一种在论辩中极具说服力的方法,通常以比喻阐述道理,在比喻之后紧跟反诘句向对方发问,迫使对方回应,对方若不回答则罢,一旦回答便会落入预先设定的逻辑圈套,陷入被动困窘的局面。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逻辑陷阱。孟子以战争作比,将治理国家类比为指挥作战,把战败后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的军队,比作治理不善的国家;用逃跑一百步的士兵象征邻国,用逃跑五十步的士兵比喻梁惠王。随后,孟子抛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耻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样做对吗?”此问迫使梁惠王作出回应。梁惠王回答:“不行,只不过没跑一百步,但本质上这也是逃跑。”至此,梁惠王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迅速陷入孟子预设的逻辑圈套,承认了自己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实质性差异,都未能真正施行仁政。正因如此,梁惠王也就无法实现“民之加多”的目标。第三部分,孟子深入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关键途径——实行仁政,该部分从三个层次系统阐释了推行王道、施行仁政以实现人口增长的基本方法、根本策略以及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在基本途径方面,孟子着重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以此解决百姓的吃穿温饱问题。在此层次中,孟子运用了极具逻辑性的“连锁推理”形式展开论述。所谓“连锁推理”,即以前一个推导得出的结论作为新的前提,进而推出更进一步的新结论,再将这个新结论作为前提,继续推导更新的结论,如此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孟子首先提出“不违农时”,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倡导“数罟不入洿池”,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确保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分别得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紧接着,他又以“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为前提,进一步推导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一新结论。而后,再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作为前提,最终得出“王道之始”的重要论断。这种严密的“连锁推理”形式,深刻地表明了实行王道必须从尊重农时、发展生产、切实解决百姓最基础的吃穿问题着手。论述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一环紧扣一环,逻辑严谨、无懈可击,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量,充分展现出孟子高超的雄辩艺术,这也正是孟子文章备受后世推崇与效仿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本途径层面,孟子提出要在解决百姓基本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百姓实现温饱后,大力发展丝织业,使五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制成的衣服;积极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可以品尝到肉食。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孝悌之理广泛传播,使其深入人心,促使人人都能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并将这种良好的品德推而广之。如此一来,构建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和谐美好的社会,这样的地方宛如一方净土、一处乐土。在这样理想的国度中,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如此一来,又何必担忧人口不会增多呢!在应持的正确态度方面,针对梁惠王“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将视角转向国家的现实情况,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对比极为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肆意吞食着人吃的饭食,而道路之上却满是饿死的百姓,这残酷的景象恰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的状况,梁惠王却没有及时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在有人饿死之后,还推脱责任称“非我也,岁也”,这种行为与拿着武器将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自己而是兵器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此,孟子再次巧妙运用比喻,尖锐地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的做法。最后,孟子语重心长地指出实现“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将人口未能增多的原因归罪于年成不好,而是要有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真正实行仁政。只有这样,天下的百姓才会纷纷前来归附,最终实现国家人口增多、繁荣昌盛的目标。
4. 作品点评
文章采用“引君入彀”的论辩策略,通过层层诱导,使梁惠王不得不承认其“尽心于国”的举措,本质上只是权宜之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民,与邻国的治国之策并无根本差异。此外,还运用“连锁推理”的论证形式,着重强调施行仁政应从保障农时、促进生产、解决百姓基本温饱问题做起。同时指出,要循序渐进地提升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准,继而开展道德教化,让百姓明晓“孝悌之义”,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如此方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在写作结构方面,文章严谨有序。孟子的行文看似纵横恣肆、汪洋闳肆,实则段落清晰,层次分明,且各部分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文章三个部分的结尾,分别以“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作结,既精准提炼了每部分的主旨,又巧妙展现了各部分间的逻辑关联,将全文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文还借助排比与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与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连续使用三个“……不可……也”句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连用三个“……者……矣”句式。这种排比手法,通过重复相似句式,层层蓄积文章气势,极大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上一篇:先秦·佚名《易水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周南·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