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鲁班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
# 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
"成":造成后,
"将以攻宋":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
# 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
"子墨子闻之":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
# 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子墨子:指墨翟(dí)。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
"起于鲁":从鲁国出发,
# 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
# 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而:表顺承。
"见公输盘":见到了鲁班。
# 见:召见。
"公输盘曰":公输盘说:
"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 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
"子墨子曰":墨子回答说:
"北方有侮臣者":“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
#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侮:欺侮。
"愿借子杀之":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 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
"公输盘不说":鲁班很不高兴。
# 说:通“悦”,高兴,愉快。
"子墨子曰":墨子回答说:
"请献十金":“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公输盘曰":公输盘说:
"吾义固不杀人":“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 固:坚决,从来。,义:坚守道义。
"子墨子起":墨子先生起身,
"再拜":再次行了礼,
#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
"曰":说:
"请说之":“请(让我)解说这件事。
# 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
#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
"将以攻宋":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 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
#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
#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
"不可谓智":不能说是明智的。
# 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
"宋无罪而攻之":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
"不可谓仁":不能说是仁义的。
# 仁:对人亲善,友爱。
"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向楚王进言,
# 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
"不可谓忠":不能说是忠君的。
"争而不得":劝阻却没有成功,
# 不得:不能达到目的。
"不可谓强":这不能称作坚持。
"义不杀少而杀众":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
"不可谓知类":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 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公输盘服":鲁班被说服了。
# 服:信服。
"子墨子曰":墨子回答说:
"然胡不已乎":“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
# 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公输盘曰":公输盘说:
"不可":“不能。
"吾既已言之王矣":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 已:已经。
"子墨子曰":墨子回答说:
"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 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公输盘曰":公输盘说:
"诺":“行。”
# 诺:好,表示同意。
"子墨子见王":墨子见了楚王,
"曰":说:
"今有人于此":“现在这里有一个人,
"舍其文轩":扔掉自己华丽的轿车,
#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却想去偷邻居的一辆破车;
# 敝舆:破车。
"舍其锦绣":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
# 褐:粗布衣服。
"舍其粱肉":舍弃他的美食佳肴,
# 粱肉:好饭好菜。
"王曰":楚王说:
"必为有窃疾矣":“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子墨子曰":墨子回答说:
"荆之地方五千里":“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荆有云梦":楚国有云梦大泽,
# 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
"犀兕麋鹿满之":犀、兕、麋鹿充满其中,
# 兕:雌性的犀牛。,犀:雄性的犀牛。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
# 鼍:鳄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
# 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这就象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
# 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
"宋无长木":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
# 长木:多余的木材。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这就象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从这三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
# 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为与此同类":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王曰":楚王说:
"善哉":“好啊。
# 善哉:好呀。
"虽然":即使这么说,
# 虽然:虽然如此。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
"必取宋":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见公输盘":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
"子墨子解带为城":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
"以牒为械":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 牒:木片。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公输盘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
# 机变:巧妙的方式。,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
# 距:通“拒”,抵御。
"公输盘之攻械尽":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
# 尽:完。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 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公输盘受挫了,
# 诎: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而曰":却说:
"吾知所以距子矣":“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
# 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利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吾不言":但我不说。”
"子墨子亦曰":墨子也说: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
"吾不言":但我不说。”
"楚王问其故":楚王问原因。
"子墨子曰":墨子回答说: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
"杀臣":杀了我,
"宋莫能守":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
# 莫:没有谁。
"乃可攻也":就可以进攻。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禽滑厘:人名,魏国人。墨子学生。
"已持臣守圉之器":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
# 寇:入侵。
"虽杀臣":即使杀了我,
"不能绝也":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曰":楚王说:
"善哉":“好啊。
"吾请无攻宋矣":我不攻打宋国了。”
"子墨子归":墨子从楚国归来,
"过宋":经过宋国。
"天雨":天下着雨,
"庇其闾中":他到闾门去避雨,
"守闾者不内也":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
"故曰":所以说:
"治于神者":运用神机的人,
"众人不知其功":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
"争于明者":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
"众人知之":众人却知道他。
1.
《公输》(《公输》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两个字)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n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此人“必为有窃疾矣”。因此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只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杀掉他,“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n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而是墨子的智慧,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楚王放弃攻打宋国。\n这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n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凸显人物性格。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它似乎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是心非,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它,墨子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不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墨子还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楚王才被迫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矛盾终于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n再者,作者还善于运用类比说理,进行层层推理。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诸如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正面直答来意,而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意见,亦即使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可是公输盘偏偏不说,只是表示不高兴。公输盘不说,当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来个火上加油,“请献十金”。这意味着要拿金钱贿赂收买他,让他去干杀人的勾当。这下子公输盘可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则是另一番气象。一开头就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设字样,好像是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够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同这种说理方法密不可分的。
上一篇:先秦·佚名《绸缪》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