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ǎ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1
chū
ér
zuò
ér
záo
jǐng
ér
yǐn
gēng
tián
ér
shí
yǒu
zāi

译文

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逐句剖析

"日出而作":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

"日入而息":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 息:休息。

"凿井而饮":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

"耕田而食":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 帝力于我何有哉: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击壤歌》是先秦时期流传的一首远古民间歌谣,相传为尧帝时代八九十岁老者击壤游戏时所唱。全歌以简朴自然的语言勾勒出先民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图景:前四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通过排比句式展现顺应天时、躬耕自足的生存智慧,凸显劳动创造生活的核心主题;末句“帝力于我何有哉”以反诘收束,既表达对自我劳动价值的肯定,又体现对帝王权力或天命力量的疏离与藐视,彰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全歌语言纯净如璞,意境高古悠远。四言短句节奏明快,无雕琢痕迹,却生动传递了远古太平盛世中百姓安居乐业、恬淡自由的生命状态。其“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的审美特质,不仅成为后世田园诗的雏形,更与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遥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击壤歌》相传为上古尧帝时期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图景。据《帝王世纪》等古籍记载,尧帝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社会安定祥和,百姓自给自足。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于田间击壤(一种投掷木块的游戏)时即兴吟唱此歌,以朴素的言语描绘了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日常——顺应自然时序劳作,依靠双手获取饮食,生活简单而自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诗,也是一首​​农耕生活赞颂​​诗。描绘了上古尧时代百姓自给自足、顺应自然的劳动场景,体现了先民对朴素生活的满足与对自主力量的肯定,同时通过反问句“帝力于我何有哉”营造出对帝王权力或天命力量的疏离感,表达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核心主题。

2. 写作手法

排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中。以“日出”“日入”两个时间节点为引导,搭配“而作”“而息”的动作描述,形成工整的对仗。两句均以自然现象(太阳)为参照,强调劳动与休息的规律性。“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凿井”“耕田”两种生产活动开头,对应“而饮”“而食”的生活需求。句式与前两句完全一致,构成四句连贯的排比链,突出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

3. 分段赏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极简语言勾勒远古农民顺应天时的生存方式,太阳成为唯一的时间尺度,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进一步强调自给自足的独立性:饮水靠凿井,食物靠耕作,一切生存所需皆源于自身劳动,无需外求。​​自由与自足的精神内核​​四句连续排比,形成强烈节奏感,传递出生活虽辛劳却自由从容的状态。语言无雕饰,如口语般朴素,生动再现了“天下太和,百姓无事”的尧舜盛世图景。“帝力于我何有哉”​​百姓的温饱源于自身劳动,与帝王无关,反问中透露出对君权的漠视。如《帝王世纪》载,老人击壤而歌时驳斥旁观者“帝何德于我哉”,强调自主性。否定天命论,凸显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展现农民对自我力量的肯定,以及对自然生活的满足感,暗合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形态。

4. 作品点评

《击壤歌》作为中国上古歌谣的典范,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农耕文明的原始画卷,其语言质朴如泥土,意境高古若星辰,在先秦诗歌中独树一帜。全诗以四言句式铺陈,节奏如击壤般铿锵有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句,以太阳运行轨迹为尺度,将人类劳作与自然律动完美融合,展现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则通过“凿”“耕”两个动态意象,凸显先民凭双手创造生存根基的能动性,构建出自给自足的生命图景。末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如金石掷地,迸发出震撼千古的精神光芒。此句以反诘修辞将诗意推向高潮——“帝力”既可解作帝王威权,暗含对君权神授的消解;亦可视为天帝之力,折射出对天命论的质疑。无论何种诠释,其核心皆在宣告:个体生命通过劳动实现的自由与尊严,无需依附任何超然力量。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觉醒,比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更早触及农耕文明的哲学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清沈德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葛覃》

下一篇:先秦·佚名《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