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山上有茂盛的扶苏,
#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有荷华":池里有娇美的荷花。
# 华:同“花”。,隰:洼地。
"不见子都":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 子都:古代美男子。
"乃见狂且":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 且:助词。一说拙、钝也。,狂:狂妄的人。
"山有桥松":山上有挺拔的青松,
# 桥:通“乔”,高大。
"隰有游龙":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不见子充":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 子充:古代良人名。
"乃见狡童":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 狡童:姣美的少年。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有扶苏》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女子对恋人的戏谑调侃,展现先秦时期郑国男女自由率真的爱情观。
2. 写作手法
起兴:“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使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通过草木意象的并置与空间对比,以典型的“兴”法引出后文的戏谑之语。其作用不仅在于形式上的起兴,更通过自然隐喻暗示了男女情感的微妙张力,为全诗的俏骂与亲昵交织的基调奠定了基础。赋:“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使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以直白铺陈的方式展现了女子对情人的俏皮调侃。女子未掩饰对情人的不满,直言“未见到理想中的美男子,却遇见你这轻狂之人”,情感表达坦率直白。仅用八字完成从“期待”到“失望”的转折,符合赋体“不假修饰”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通过“山”与“隰”的对比,构建出高低错落的画面感。扶苏为小树,荷华为水生花卉,二者分别象征陆生与水生的生机,暗含阴阳调和之意。“扶苏”枝叶扶疏,或隐喻男子挺拔之姿;“荷华”清丽柔美,或暗指女子绰约之态。这种自然意象的并置,既为后文情感表达铺垫了空间,又以草木的天然属性暗示人间情感的纯粹性。“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中“子都”代指女子心中理想的伴侣;“狂且”字面意为“轻狂之人”,但“且”通“狙”,或为戏谑语气助词。以反语形式表达亲昵。女子表面埋怨未遇到美男子,实则调侃眼前人的顽皮,凸显恋爱中嗔怪与甜蜜交织的复杂心理。朱熹评其“淫女戏其所私者”,现代学者则认为此为郑地民歌特有的戏谑传统。“狂”与“狡”形成呼应,既可解读为对男子不羁性格的嗔怪,亦可视为对青春活力的戏称。“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以“桥松”与“游龙”复沓起兴,延续前章的草木意象,但“乔松”之刚直与“游龙”之柔韧形成对比,暗示情感关系的张力。“桥”通“乔”,强调松树的高洁;“游龙”为水草,随风摇曳,或象征女子灵动之姿。此句通过植物特性的差异,进一步深化自然与人事的隐喻关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通过叠章手法强化主题,以“狡童”替代“狂且”,语气更显亲昵。崔述指出,若将“狡童”视为对君主的讽刺,则“悖礼伤教”,可见此解更宜作恋人间的昵称。“乃见”二字带有意外之感,既表达对男子不按预期出现的嗔怪,又暗含惊喜,体现情感互动的戏剧性。
4. 作品点评
少女笑着逗弄心上人,对方自然不甘示弱,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斗嘴。你一句俏皮话,我回一句机灵话,气氛热闹得像烧开的热水,两个人的直爽性格和见面时的欢快劲儿都表现得很真实。
# 比物点衬鲜泽,此以扶苏兴狂且,以荷华兴子都也又“此以桥松兴子充,以游龙兴狡童也。”
清牛运震
# 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
近代陈子展《诗经直解》
上一篇:先秦·韩非《曾子烹彘》
下一篇:先秦·佚名《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