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fēng
·
·
wáng
fēng
·
·
shǔ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shǔ
zhī
miáo
xíng
mài
zhōng
xīn
yáo
yáo
zhī
zhě
wèi
xīn
yōu
zhī
zhě
wèi
qiú
yōu
yōu
cāng
tiān
rén
zāi
shǔ
zhī
suì
xíng
mài
zhōng
xīn
zuì
zhī
zhě
wèi
xīn
yōu
zhī
zhě
wèi
qiú
yōu
yōu
cāng
tiān
rén
zāi
shǔ
zhī
shí
xíng
mài
zhōng
xīn
zhī
zhě
wèi
xīn
yōu
zhī
zhě
wèi
qiú
yōu
yōu
cāng
tiān
rén
zāi

译文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已结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逐句剖析

"彼黍离离":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 离离:行列貌。,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彼稷之苗":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 靡靡:行步迟缓貌。,行迈:行走。

"中心摇摇":心神不定愁难消。

#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中心:心中。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彼稷之穗":那儿的高粱已结穗。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 靡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如醉":心事沉沉昏如醉。

# 中心:心中。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彼稷之实":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中心如噎":心中郁结塞如梗。

# 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此说位列《王风》之首,足见编者对其主旨的推重。然历来对此背景阐释歧见纷纭:三家诗中韩、鲁遗说已与毛序相异;宋儒程颐更有“彼稷之苗”乃指后稷之苗的臆解。近代以来,新说迭出,颇具代表性者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视之为旧贵族哀叹其没落之作,余冠英(《诗经选》)则解读为流浪者倾吐忧思之辞;此外尚有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的难舍故园说等。 诸说虽异,诗中那份因时世剧变而生的深沉忧思却是无可置疑的。即便无法从文本确证其具体背景,其沧海桑田之慨所引发的心灵震撼,仍值得后世读者细细体味。从诗教传统审视,《毛诗序》所言的“大夫闵宗周”之说,恰使其位列《王风》之首,成为正统解读。欲明此诗何以冠于《王风》,须知“王风”之义。《郑笺》阐释道:“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具地理与政治双重意涵:地理上指王城地域之歌谣;政治上则标志着王室衰微,诗格不复《雅》之正声,故降为《风》。 作为京畿之地的歌咏,《王风》交织着往昔的雍容气度、朴素的平民之风以及东迁后王权式微的无奈悲怆,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心理。若依《毛诗序》所述,本诗的典型情境应是:平王东迁未久,一位周大夫途经故都镐京(宗周),目睹昔日宗庙宫室尽化黍稷之野,不见城阙巍峨、都市繁华,唯有葱郁黍苗恣意蔓生,间或传来野雉一二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人悲从中来,泫然泣下,遂将此情此景凝铸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国风·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2. 分段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十句,结构一致。诗人巧妙地选取同一物象(黍稷)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形态,依次展现“苗”-“穗”-“实”的变化,以此完成三重递进:时间流逝的印记、景物转换的呈现,以及主人公内心压抑情感的步步加深。这种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手法,生动刻画出主人公深重难解的忧郁情状。首章描绘诗人行役至宗周,踏访故都宗庙宫室遗址。往昔的繁盛与奢华荡然无存,连战火的痕迹亦难寻觅,满目所见唯有葱郁茂盛的黍苗与萋萋生长的稷苗。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这无情无感的黍稷之苗,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触发无限愁思的媒介。他步履沉重地徘徊在荒径之上,心潮起伏,怅惘满怀。然而,比这份怅惘更令人不堪承受的,是内心的忧思无人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处境,是心智超群者常伴的悲哀。当这人世难觅共鸣,诗人唯有仰首叩问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默然,其郁结的忧思遂又深一层。第二、三章中,基本场景依旧,但“稷苗”已渐次化为“稷穗”与“稷实”。稷黍自然生长的过程极具象征意蕴,与之同步深化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心神不定)到“如醉”(恍惚迷离)、“如噎”(悲哽难言)的剧烈情感状态。各章后半部分形式相同的感叹与呼号,在反复咏叹中不断积聚,使整体氛围愈发沉郁凝重——这不仅是歌吟,更是痛定思痛后的椎心泣血,是灵魂深处的长歌当哭。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除黍、稷为具体物象外,其余皆为空灵的情境抒发。抒情主人公“我”的身份亦高度不确定。正因如此,不同的读者可依据各自的人生际遇,在此诗中寻得情感共鸣的支点:或是物是人非的感慨,或是知音难觅的遗憾,抑或是世事沧桑的喟叹,皆可有所寄寓。此诗通过精心构筑的意象,呈现出一位孤独的思想者形象:面对虽无灵性却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他心中萦绕着对人类——尽管自命不凡,却终难把握自身命运——前途的深切忧思。这份忧思,唯有“知我者”方能领会。然而“知我者”又在何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蕴含着无尽失望的呼号,其精神内核正与后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抒发的、同样难以被世俗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浩茫忧思相映照。

3. 作品点评

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历代流传,影响很大,后世文人写咏史怀古诗,也往往沿袭《王风·黍离》这首诗的音调。后世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王风·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的《情诗》到向秀的《思旧赋》,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着《王风·黍离》的兴象风神。而“黍离”一词也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宋朱熹《诗集传》

# “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明贺贻孙《诗触》卷一

#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起二句满目凄凉。结句含蓄无穷,欷歔欲绝。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 开口着一彼字,见他凄凉满目。结尾着一此字,见他怨恨满怀。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悲凉之调,沉郁顿挫。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鄘风·相鼠》

下一篇:先秦·佚名《思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