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离离":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 离离:行列貌。,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彼稷之苗":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 靡靡:行步迟缓貌。,行迈:行走。
"中心摇摇":心神不定愁难消。
#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中心:心中。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彼稷之穗":那儿的高粱已结穗。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 靡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如醉":心事沉沉昏如醉。
# 中心:心中。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彼稷之实":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行迈靡靡":走上旧地脚步缓,
"中心如噎":心中郁结塞如梗。
# 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知我者":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悠苍天":高高在上苍天啊,
"此何人哉":何人害我离家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国风·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2. 分段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十句,结构一致。诗人巧妙地选取同一物象(黍稷)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形态,依次展现“苗”-“穗”-“实”的变化,以此完成三重递进:时间流逝的印记、景物转换的呈现,以及主人公内心压抑情感的步步加深。这种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手法,生动刻画出主人公深重难解的忧郁情状。首章描绘诗人行役至宗周,踏访故都宗庙宫室遗址。往昔的繁盛与奢华荡然无存,连战火的痕迹亦难寻觅,满目所见唯有葱郁茂盛的黍苗与萋萋生长的稷苗。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这无情无感的黍稷之苗,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触发无限愁思的媒介。他步履沉重地徘徊在荒径之上,心潮起伏,怅惘满怀。然而,比这份怅惘更令人不堪承受的,是内心的忧思无人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处境,是心智超群者常伴的悲哀。当这人世难觅共鸣,诗人唯有仰首叩问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默然,其郁结的忧思遂又深一层。第二、三章中,基本场景依旧,但“稷苗”已渐次化为“稷穗”与“稷实”。稷黍自然生长的过程极具象征意蕴,与之同步深化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心神不定)到“如醉”(恍惚迷离)、“如噎”(悲哽难言)的剧烈情感状态。各章后半部分形式相同的感叹与呼号,在反复咏叹中不断积聚,使整体氛围愈发沉郁凝重——这不仅是歌吟,更是痛定思痛后的椎心泣血,是灵魂深处的长歌当哭。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除黍、稷为具体物象外,其余皆为空灵的情境抒发。抒情主人公“我”的身份亦高度不确定。正因如此,不同的读者可依据各自的人生际遇,在此诗中寻得情感共鸣的支点:或是物是人非的感慨,或是知音难觅的遗憾,抑或是世事沧桑的喟叹,皆可有所寄寓。此诗通过精心构筑的意象,呈现出一位孤独的思想者形象:面对虽无灵性却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他心中萦绕着对人类——尽管自命不凡,却终难把握自身命运——前途的深切忧思。这份忧思,唯有“知我者”方能领会。然而“知我者”又在何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蕴含着无尽失望的呼号,其精神内核正与后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抒发的、同样难以被世俗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浩茫忧思相映照。
3. 作品点评
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历代流传,影响很大,后世文人写咏史怀古诗,也往往沿袭《王风·黍离》这首诗的音调。后世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王风·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的《情诗》到向秀的《思旧赋》,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着《王风·黍离》的兴象风神。而“黍离”一词也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 “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宋朱熹《诗集传》
# “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明贺贻孙《诗触》卷一
#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起二句满目凄凉。结句含蓄无穷,欷歔欲绝。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 开口着一彼字,见他凄凉满目。结尾着一此字,见他怨恨满怀。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悲凉之调,沉郁顿挫。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佚名《鄘风·相鼠》
下一篇:先秦·佚名《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