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wén
hòu
pèi
tiān
zhēng
mín
fěi
ěr
lái
móu
mìng
shuài
jiāng
ěr
jiè
chén
cháng
shí
xià

译文

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国都推广。

逐句剖析

"思文后稷":文德无比后稷王,

# 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克配彼天":功德可以配上苍。

# 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克:能够。

"立我烝民":安定天下众百姓,

# 烝民:众民。烝,同“蒸”,众。,立:通“粒”,米食。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

"莫匪尔极":无人不受你恩赏。

# 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一说准则。,匪:非。,莫:没有人。

"贻我来牟":你把麦种赐我们,

# 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贻:遗留。

"帝命率育":天命用它来供养。

# 率育:普遍养育。率:全,遍。,帝:上帝。

"无此疆尔界":不分彼此和疆界,

# 疆:指疆域。

"陈常于时夏":遍及中国都推广。

# 夏:中国。,时:通“是”,此。,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陈:布陈,遍布,宣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思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以四言诗体形式呈现,全篇共一章八句。诗歌以庄重肃穆的语气歌颂周族祖先后稷开创农耕、教民稼穑的功德。全诗语言凝练古朴,意旨深邃悠远,篇幅短小精悍,兼具神话色彩与庄严祭祀氛围,其内容折射出当时政治清平、国力强盛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颂》诸篇皆属西周初期创作,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周代先王的礼赞呈现出空前热烈的文化现象。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于牧野征伐"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尚书·牧誓》)的殷纣,建立西周政权,使万民脱离苦海。周王室欲彰显祖德,百姓感念解放之恩,由此形成了对新政权及其先王群体热情颂扬的时代风尚。《周颂·思文》正是此一时期产生的代表性颂诗。 《毛诗序》阐释道:"《思文》,后稷配天也。"《大雅·生民》序更申述:"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也。"作为周人始祖的后稷,除享有宗庙祭祀外,更被尊奉为配祀天帝的独特存在。在周人祭祀体系中,享有此殊荣者唯后稷一人。究其根源,周人秉持"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哲学观念,认为人类始祖乃天神所化,故将始祖与天帝共同奉祀。传说中后稷感天而生的神话特质,正是这种宗教观念的具象化呈现。 历代学界多主《周颂·思文》为周公手笔,然异议亦存。反对者指出:孔颖达《正义》援引《国语》时称"周文公(即周公旦)之作颂曰'思文'”,此说实有未妥。《国语·周语上》载芮良夫谏言原文为:"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并未明言为周公所作。至韦昭注疏始衍为"言周公思有文德者后稷,其功乃能配于天"。实则韦注旨在阐释诗篇内涵反映周公政治理念,非谓其执笔创作,此中分际当可辨析。后世误将《国语》正文与注疏混为一谈,遂成周公作诗之定论,此说流播既广且深,虽无伤大雅,终属学术憾事。所谓无伤大雅者,盖因《思文》确能体现周公执政理念。周公辅弼文、武、成三朝,于克商兴周、戡定祸乱功业彪炳,其重农恤民之政纲始终一贯。是故解读《思文》要旨,自当联系周公政治实践;然欲断言其为周公亲笔,则终乏确证。要坐实周公作者身份,须有早于或同期之可靠文献佐证,现有论证实基于《国语》注疏之误读。观《诗经》诸篇,凡无确证而强归周公者,皆可作如是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农耕史诗的祭祀颂诗,以满怀崇敬的语气歌颂了后稷发展种植、造福后人的功德。全诗通过凝练庄重的语言,赞颂了后稷开创农耕文明、奠定周族基业的至高功绩,体现了周人对祖先神力的崇拜与天命观的结合。

2. 分段赏析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两句是全诗总纲,以斩钉截铁般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后稷下了一个总的评语,一个“文”字如金印钤盖,确立后稷“经纬天地”的至高地位,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完成对始祖的终极定位。“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承接首句,通过“立”(通“粒”)与“烝民”的意象叠加,展现后稷将原始采集社会推进至农耕文明的划时代意义。此句如耒耜破开冻土,既点明周人从渔猎到稼穑的文明转型,又以“极”字暗示后稷德行已达天道极限,为后文埋下伏线。“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转入神圣叙事维度。麦种作为文明载体,既是物质馈赠更是天命凭证,“帝命”二字如青铜钺上的神徽,将农业革命神圣化。此句在时间轴上贯通三界——既追溯帝尧时代的救世功绩,又昭示当下农政的合法性,更暗示未来文明的永恒延续。“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完成史诗性升华。通过消弭地理疆界与强化文明范式,将后稷的农耕实践升华为普世价值。如周原甲骨上的卜辞被铭刻于青铜鼎铭,此句以“陈常”(布陈常法)确立农业文明的基本秩序,使周人的政治理想与宇宙法则达成终极和解,形成覆盖“时夏”(天下)的文明辐射场。

3. 作品点评

全诗看似仅作客观叙述,鲜少直抒胸臆,然周人对这位开国贤相的赞颂、景仰、自豪与感怀之情,皆渗透于字里行间。谓其"旨深",诚非虚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盖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春德之至也。且其贻我民以来年之种,乃上帝之命,以遍养下民者,是以无有远近彼此之殊。而得以陈其君臣父子之常道于中国也。或曰:此诗即所谓纳夏者,亦以其有时夏之语而命之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后稷配天,一事也。《生民》述事,故词详而文直;《思文》颂德,故语简而旨深。雅、颂之体,其不同如此。

明张所望《传说汇纂》

# 郊祀有二:一冬至之郊,一祁谷之郊,此祁谷之郊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国风·王风·黍离》

下一篇:先秦·《周南·樛木》《樛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