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文后稷":文德无比后稷王,
# 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克配彼天":功德可以配上苍。
# 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克:能够。
"立我烝民":安定天下众百姓,
# 烝民:众民。烝,同“蒸”,众。,立:通“粒”,米食。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
"莫匪尔极":无人不受你恩赏。
# 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一说准则。,匪:非。,莫:没有人。
"贻我来牟":你把麦种赐我们,
# 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贻:遗留。
"帝命率育":天命用它来供养。
# 率育:普遍养育。率:全,遍。,帝:上帝。
"无此疆尔界":不分彼此和疆界,
# 疆:指疆域。
"陈常于时夏":遍及中国都推广。
# 夏:中国。,时:通“是”,此。,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陈:布陈,遍布,宣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农耕史诗的祭祀颂诗,以满怀崇敬的语气歌颂了后稷发展种植、造福后人的功德。全诗通过凝练庄重的语言,赞颂了后稷开创农耕文明、奠定周族基业的至高功绩,体现了周人对祖先神力的崇拜与天命观的结合。
2. 分段赏析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两句是全诗总纲,以斩钉截铁般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后稷下了一个总的评语,一个“文”字如金印钤盖,确立后稷“经纬天地”的至高地位,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完成对始祖的终极定位。“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承接首句,通过“立”(通“粒”)与“烝民”的意象叠加,展现后稷将原始采集社会推进至农耕文明的划时代意义。此句如耒耜破开冻土,既点明周人从渔猎到稼穑的文明转型,又以“极”字暗示后稷德行已达天道极限,为后文埋下伏线。“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转入神圣叙事维度。麦种作为文明载体,既是物质馈赠更是天命凭证,“帝命”二字如青铜钺上的神徽,将农业革命神圣化。此句在时间轴上贯通三界——既追溯帝尧时代的救世功绩,又昭示当下农政的合法性,更暗示未来文明的永恒延续。“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完成史诗性升华。通过消弭地理疆界与强化文明范式,将后稷的农耕实践升华为普世价值。如周原甲骨上的卜辞被铭刻于青铜鼎铭,此句以“陈常”(布陈常法)确立农业文明的基本秩序,使周人的政治理想与宇宙法则达成终极和解,形成覆盖“时夏”(天下)的文明辐射场。
3. 作品点评
全诗看似仅作客观叙述,鲜少直抒胸臆,然周人对这位开国贤相的赞颂、景仰、自豪与感怀之情,皆渗透于字里行间。谓其"旨深",诚非虚誉。
# 赋也。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盖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春德之至也。且其贻我民以来年之种,乃上帝之命,以遍养下民者,是以无有远近彼此之殊。而得以陈其君臣父子之常道于中国也。或曰:此诗即所谓纳夏者,亦以其有时夏之语而命之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后稷配天,一事也。《生民》述事,故词详而文直;《思文》颂德,故语简而旨深。雅、颂之体,其不同如此。
明张所望《传说汇纂》
# 郊祀有二:一冬至之郊,一祁谷之郊,此祁谷之郊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上一篇:先秦·佚名《国风·王风·黍离》
下一篇:先秦·《周南·樛木》《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