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niǎo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jiāo
jiāo
huáng
niǎo
zhǐ
shuí
cóng
gōng
zi
chē
yǎn
wéi
yǎn
bǎi
zhī
lín
xué
zhuì
zhuì
cāng
zhě
tiān
jiān
liáng
rén
shú
rén
bǎi
shēn
jiāo
jiāo
huáng
niǎo
zhǐ
sāng
shuí
cóng
gōng
chē
zhòng
háng
wéi
zhòng
háng
bǎi
zhī
fáng
lín
xué
zhuì
zhuì
cāng
zhě
tiān
jiān
liáng
rén
shú
rén
bǎi
shēn
jiāo
jiāo
huáng
niǎo
zhǐ
chǔ
shuí
cóng
gōng
chē
zhēn
wéi
zhēn
bǎi
zhī
lín
xué
zhuì
zhuì
cāng
zhě
tiān
jiān
liáng
rén
shú
rén
bǎi
shēn
huáng
niǎo
āi
sān
liáng
guó
rén
gōng
rén
cóng
ér
zuò
shì
shī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黄鸟》这首诗,是为哀悼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针虎)而作。国人指责秦穆公以活人殉葬的行为,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逐句剖析

"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 黄鸟:即黄雀。,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

"止于棘":枣树枝上停下来。

# 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刺,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从穆公?

# 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从:从死,即殉葬。

"子车奄息":子车奄息命运乖。

# 奄息:字奄,名息。,子车:复姓。

"维此奄息":谁不赞许好奄息,

"百夫之特":百夫之中一俊才。

# 特:杰出的人材。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 穴:墓穴。

"惴惴其栗":胆战心惊痛活埋。

# 栗:战栗,颤抖。,惴惴:恐惧。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 彼苍者天:一作彼苍天者。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该不该!

# 良人:好人。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赴泉台!

# 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止于桑":桑树枝上歇下来。

#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伴穆公?

"子车仲行":子车仲行遭祸灾。

"维此仲行":谁不称美好仲行,

"百夫之防":百夫之中一干才。

# 防:通“方”,当,比。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栗":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 彼苍者天:一作彼苍天者。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止于楚":荆树枝上落下来。

#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陪穆公?

"子车针虎":子车针虎遭残害。

"维此针虎":谁不夸奖好针虎,

"百夫之御":百夫之中辅弼才。

# 御:相当,匹敌,比得上。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栗":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 彼苍者天:一作彼苍天者。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葬蒿莱!

"《黄鸟》":《黄鸟》这首诗,

"哀三良也":是为哀悼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针虎)而作。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国人指责秦穆公以活人殉葬的行为,

"而作是诗也":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风・黄鸟》是先秦《诗经》中收录的一首诗。此诗为春秋时秦国人所作,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子车氏三子的挽诗。诗中表达了对活人殉葬制的控诉及对三良的惋惜,也见出对暴君的憎恨。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句,运用双关语手法,增强悲凉气氛,渲染活人殉葬的悲惨。此诗是当时人们对人殉制度批判的体现,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全诗情感悲愤,控诉有力,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任好去世,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殉葬之列,这三兄弟是秦国贤者,人们为哀悼他们,创作了这首挽歌,以表达对活人殉葬制的满腔愤怒控诉、对三良的惋惜及对暴君的憎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诗。介绍了春秋时秦穆公去世后以子车氏三子殉葬的事,描绘了秦人目睹三良被活埋的悲惨惶恐情状,体现了对残酷人殉制度的批判,营造了悲凉凄惨的氛围,表达了对三良的痛惜、对当权者的谴责及对时代的质询。

2. 写作手法

起兴:“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以黄鸟的悲鸣起兴,引出子车氏三子被殉之事,渲染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定调。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同,仅更改数字,反复咏叹,强化对三良的悼惜及对人殉制度的控诉之情。双关:“棘”之言“急”,语音相谐,“棘”指带刺的酸枣树,黄鸟栖息于荆棘之上,其鸣“交交”似含悲戚,营造出萧瑟凄凉的自然场景;而在语音层面,“棘”与“急”古音相近(上古音均属“职部”),构成谐音双关,暗喻子车奄息被殉葬的紧迫性与悲剧的急促性。渲染:“交交黄鸟,止于棘”以黄鸟在荆棘间悲鸣的景象起兴,借“棘”与“急”的谐音双关,营造出紧迫、悲凄的氛围。黄鸟的哀鸣象征秦人对殉葬悲剧的痛惜,荆棘的意象暗合死亡的残酷,二者共同为全诗奠定了哀伤基调,使读者从开篇即感受到人殉制度的惨烈与沉重。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叠字摹写黄鸟悲鸣之声,如泣如诉,先声夺人地奠定全诗悲凉基调。“止于棘”表面写鸟栖枣树,实则以“棘”谐音“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构成双关修辞,暗喻子车奄息被殉葬的紧迫与命运的岌岌可危。黄鸟本为自由之生灵,却“止”于带刺的荆棘,恰似贤才被困于残酷制度,隐喻手法既含蓄又尖锐,为殉葬悲剧蒙上一层宿命般的压抑氛围。“谁从穆公?子车奄息”设问句如惊雷破寂,“从”字直刺“殉葬”这一野蛮制度——“从”本为“跟随”,在此却成为“被迫陪葬”的委婉表达,暗藏对权力胁迫的控诉。直呼“子车奄息”全名,郑重其事中见哀痛,仿佛秦人在质问苍天:为何偏偏是这样的贤才遭此厄运?问答之间,对当权者的愤懑与对逝者的痛惜喷薄欲出。“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维”字强化判断语气,以“百夫之特”盛赞奄息乃万中无一的杰出人才。“特”本指雄性牲畜,引申为“杰出者”,此处用单数名词指代复数概念,极言其才干远超同辈。诗人以褒扬之笔写悲剧,愈显“歼我良人”的荒谬——国家栋梁竟被当作随葬品,统治者的暴虐与制度的腐朽不言而喻,褒贬对比中见血泪控诉。“临其穴,惴惴其栗”“穴”指幽深的墓穴,“临其穴”勾勒出送葬者被迫直面活埋现场的画面。“惴惴其栗”以叠字细腻刻画人群战栗恐惧之态:既是对“生殉”惨状的本能恐惧,亦包含对自身命运的兔死狐悲——今日殉三良,明日安知不轮到自己?短短六字,写尽专制制度下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具象化人殉制度对人性的碾压。“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情感在此爆发为对苍天的血泪呼告。“彼苍者天”化用《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句式,以拟人化“天”作为正义象征,质问为何任由贤良遭戮。“歼”字如刀,直指殉葬等同于屠杀,将批判锋芒从穆公个人推向整个纵容人殉的时代。这一声呼号,既是小民对暴政的绝望控诉,亦是文明对野蛮的初次觉醒。“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以极端假设迸发人性光辉:若能赎回奄息生命,百人愿以自身代死!“人百其身”用夸张修辞,将民众对贤才的珍视推向极致。这种“以命换命”的幻想,既折射出三良在秦人心目中的分量,更以非理性的表达撕开理性的伤口——制度之恶已到非用百倍牺牲不可抗诉的地步,诗人的悲愤与民众的无奈尽在其中。第二章:“交交黄鸟,止于桑”复沓首章起兴句,仅将“棘”换为“桑”。桑树常与生死、离别相关(如《诗经・鄘风・桑中》),此处既延续黄鸟悲鸣的哀婉韵律,又以不同树种暗示场景转换或时间推移,形成“哀音绕梁”的复沓之美,强化三良相继遭殉的连续性悲剧。“谁从穆公?子车仲行”重复设问句式,仅改人名,如重锤击鼓,声声震耳。“仲行”之名见其排行(“仲”为老二),与“奄息”并列,暗示子车氏家族连遭厄运,统治者的暴虐无差别吞噬贤才,控诉范围从个体扩展至家族,悲剧色彩更浓。“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防”通“方”,意为“比并”“匹敌”(《毛传》:“防,比也”),言仲行之才足与百人匹敌。与首章“特”字异词同义,均以量化对比突显贤才价值,而“防”字暗含“防御”“屏障”之意,更见仲行于国家之重要——栋梁既折,国将何恃?隐痛深植于赞美之中。“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三句完全复沓首章,以不变应万变:场景不变,恐惧不变,控诉不变,民众的悲怆亦不变。这种机械重复恰是对制度僵化的绝妙讽刺——人殉如瘟疫蔓延,秦人眼睁睁看着贤才一个个被吞噬,却无力反抗,唯有一遍遍地悲鸣、质问、哀求,将绝望的重量层层叠加。第三章:“交交黄鸟,止于楚”再换“楚”(荆树)为栖息之所。荆树多生于荒野,常与荒凉、孤寂关联,黄鸟至此,愈显凄清。三章分别以“棘”“桑”“楚”三种树木串联,既符合《诗经》“各章换字协韵”的创作惯例,又暗喻三良如秋叶般飘落于不同角落,贤才凋零遍于国中,悲剧具有普遍性。“谁从穆公?子车针虎”“针虎”之名凸显勇猛(“针”通“镎”,兵器名,喻其刚健),与前两章“奄息”(安息)“仲行”(排行)的温和命名形成对比,见出子车氏三子各有专长,均为国家栋梁。而无论文韬武略,皆难逃殉葬命运,足见穆公之暴不分贤愚,人殉之恶罄竹难书。“维此针虎,百夫之御”“御”意为“抵御”“统帅”,言针虎之能可统率百夫,独当一面。三章分别以“特”“防”“御”三字层层递进,从“杰出”到“匹敌”再到“统帅”,全方位勾勒三良的卓越才能,而如此英才却被当作“物”随葬,反差愈烈,对制度的批判愈深。“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终章复沓前两章结语,如一曲挽歌的最强音。三章十二句,重复九句,仅换三字,看似“单调”,却以音乐般的回环往复,模拟秦人痛哭不止的情状。当“人百其身”的呼喊第三次响起时,已超越个体哀悼,升华为整个民族对野蛮制度的集体控诉,余韵悠长,千载之下犹闻悲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子作诗传,至于秦黄鸟之篇,谓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论其事者,亦徒闵三良之不幸,而叹秦之衰。至于王政不纲,诸侯擅命,杀人不忌,至于如此,则莫知其为非也。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九

# 三良不必有此状,诗人哀之,不得不如此形容尔。

清牛运震《诗志》

# 至今读之,犹觉黄鸟悲声未亏耳。

近代陈延杰《诗序解》

# 三章分挽三良。

现代余冠英《诗经选》

# 此诗表现了在奴隶制与封建制交替的时代,时人朦胧的“人权意识”,是其思想价值之所在。

现代周啸天《古诗词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国风召南甘棠》

下一篇:先秦·佚名《小星》

猜你喜欢